铁血热流涌亚东

铁血热流涌亚东

一一西藏边防军旅生涯纪实

  • 杨立池

点击进入:上篇

点击进入:中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篇

李继仁的舟桥连负责架桥,小河尽管不宽,但水流很急。

刚刚入伍一年的李继仁,第一个跳入水中。其他战士跟着跳了下来,硬是把十多米长的松树用肩扛到对面,

没用几个小时就架起一座小桥,保证了部队和辎重武器车辆的通行。

战斗结束后,李继仁荣立一次三等功。

从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排长,从来都是身先士卒,总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地方,立功受奖多次。

他办事很认真,从不拖泥带水,也没有半点马虎,他为人又很诚实谦和,战士都愿意和他接近。

7公里处有一个突出的山头,必须从下边打通,营里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二连,李继仁排长硬是从连长那里抢到这个任务。

他带着二排赶到现场,他亲自爬到半山,固定了保险绳,第一个掉在半山腰掌钎。悬空作业一要有胆量,二要有技巧,三要有狠劲,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

在他的带领下,二排个个都是掌钎、抡锤能手,没过多长时间,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营里的表彰。

他学习认真刻苦,每天再忙晚上都要抽出半个到一个小时写日记,写心得笔记,对于排里战士的学习、工作、家庭等掌握得一清二楚。

世尧牺牲后,在没有通知前,他以世尧的名义给世尧家里寄了100元钱,他知道世尧的母亲因病住院,他就是这样只为别人,不为自己着想的一个人。

国庆节前,他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代表五十三师参加了二十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的亲切接见。

这11公里的路程,计划在国庆节前完成,工期提前了一月,八月底就全线打通了。

工兵营完成了6.5公里,158团完成了4.5公里。

9月1日后,工兵营搬到13公里处。

这一段虽然只有两公里,可是在这一条公路中是最难修的两公里,左边是峻峭的山崖,右边是急流险滩。

10月初,杨荣所在的工兵营三连从拉萨搬到13公里处。

与战友分别虽然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年,确实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坎坷与磨难,终于又相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杨荣他们刚下汽车,李军宏、张安邦、张金仓、赵云峰等跟着拥了上来。

战友们重逢,激动、拥抱、泪水、欢笑,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接连几天来,沉浸在一片悲喜交加的感慨之中。

由于路途遥远,消息闭塞,而尼木传播出来的信息又有许多版本。谁死谁活,阴差阳错,惹出了许多故事,闹得人心惶惶。

许多人给家里几个月不敢去信,即使去了信,由于路远,加之那段特殊时期的影响,来回也得走几个月。

张进程是杨荣妹夫,专门从“亚指”赶回来,相互见面后,心才放下,给老家写了一封信,报了个平安,这是当时战士们的普遍心情。

倩英的来信少不了让杨荣一悦,倩英毕竟与荣两载同桌,还是有感情的,给树仁的每封信没少问候荣。

倩英被安排到泾阳一财政所任见习会计,她哥鸿志分配到兰州兰炼工作,父亲还在新疆,再加上树仁远在西藏亚东,真可谓是“四分五裂”,毕竟安稳了许多。

选择13公里这个地方,是出于无奈,还不如11公里处宽大。但往前10公里都没有比13公里更好的地方。

很窄的一个山沟,有一个小溪流,靠炸药开出了部队驻扎的地方。

左边山坡上面是营部,下面是二连。右边山坡上面是三连,下面是一连。

三连来后,工兵营给分了300米的作业面,这一段比较好干活,使部队尽快加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开始一个星期,冯副营长一直蹲在三连,一二连各派了几个人在工地指导打眼冲炮,很快施工有了头绪,工程进展也顺畅多了。

杨荣是连队文书,负责导火索与雷管的连接,两公里的路程,三连和全营不到一月,就完成了这-段路程。

进度和质量都有新的飞跃,指挥部上报亚指,在全师范围通报嘉奖。

为勘察部队今后搬家的地址,部队从正在修路的南面,架了一个小桥通往北面河的对岸。

河流湍急弯道多,只用了四根木头捆扎架设,河对岸属阳面,山下还比较平坦。

谁知这一下惹出了麻烦。山上常出没狗熊,不时沿着小桥过来骚扰,使大家不得安宁,部队住的帐篷,根本无法防范。

一天傍晚,宋副营长和一连陈副连长在河这边守候,各连的人都站在傍边,只见狗熊慢腾腾上了山。

大家急得乱喊乱叫,过了一会,不知谁在喊,“快看,狗熊下来了”。

宋副营长和陈副连长同时开枪,只见“砰!砰!”两声,在枪的警告下,狗熊应声藏起来。

由于天快黑了,桥面窄滑,宋副营长不让过河。

进入11月后不久,亚东迎来了第一场大雪。

今年的雪来得有点早,连续几天的大雪,下到一米多厚,单顶帆布帐篷是无法承受的,每天到半夜还要戳一次雪。

白天都要组织部队清理帐篷周围的积雪,扫清帐篷之间与灶房的通道。

气温急剧下降,已到零下10多度,各帐篷尽管都生有火炉,寒冷还是无法消失,战士们多是脚对脚钻在一个被窝里过夜。

营部医生王战文入伍十多年了,在藏北生活了六年,对西藏各地的气候情况了如指掌,8月就通知各连上士多领些生姜,卫生员多领些冻疮膏。

进入11月,各连炊事班基本隔天熬一锅姜汤,提高指战员的抗寒能力,减少感冒。许多战士冻伤了手与脚,也得到了及时治疗。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立池:陕西蒲城人,1968年3月入伍,在西藏陆军53师服役,历任战士、文书、副排长、后勤干事、指导员、营部书记等职务。1984转业于渭南行政公署担任公务员(县处)级别。杨立池入伍第二年,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他既是尼木叛乱中的幸存者,又是西尼木平叛的参与亲历者。在耄耋之年,以自己成长、经历,写下了40万字的《尼木归来》的军旅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杨立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杨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