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小墨

编辑|t

引言

淮海战役是我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之一,经此一役,我军与国民党军的实力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邓小平曾评价道: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

战前,蒋介石以为这是一场歼灭战。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国民党精锐,会在淮海一役中全军覆没。

退居台湾后,国民党高层曾做过很多战后总结。而如果当时蒋介石知道解放军已有六十万兵力,他是否还会坚持淮海一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总指挥员委员合影)

一、淮海战役之前:我军天时地利人和,剑指中原

时间来到1948年,此时距离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已有两年。

遥想1946年,国军的炮火进攻解放区时,蒋介石放言快刀斩乱麻。然而仅仅两年后,我军已经尽占天时、地利和人和,率先拿到了赛点。

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在解放区抵挡来自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经过200多次较大的战役,歼灭了国军112万人,给不可一世的国民党沉重打击,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二年,我军调整策略,将内线作战改为外线作战,决心转到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给予其沉重一击,并直捣黄龙。

两年的时间,人民解放军从《论持久战》所说的战略防御、相持阶段,转到战略进攻阶段,此为天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论持久战》)

1948年6月30 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发动鲁西南战役。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与豫皖地区的华东野战军形成协同作战态势,成功将战线推进到长江地区。

这一行动对国民党大本营武汉和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蒋介石重兵调往徐州一带,以应对我中原、华东野战军的大军压境,此为地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淮海战役之前,中国在两个党派的带领之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统治区通货膨胀、经济崩坏,而我军统治的解放区则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受到群众的爱戴。

解放战争时期,大量获得土地的农民支援前线,为解放军提供粮食、物资,军民一家,此为人和。

可以说,此时的我党已经占尽先机,来到了战略决战阶段,逐鹿中原指日可待。而此时的蒋介石还带着他的国民党军,做着独裁统治的春秋大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军为解放区农民分土地)

二、蒋介石国民党:临阵轻敌,不知解放军真正实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民革命军是我国最为强悍的军队。他们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军队,在抗日的正面战场奋勇杀敌,给日军以痛击。

而抗战胜利后,直到1948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各级将领,还是视人民解放军为“共匪”,认为他们不正规,打了胜仗也纯属侥幸。

这种轻视并非毫无来由。

国军的高级将领,大多是黄埔军校出身,后来又前往德国、美国进修,学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领军知识。而国军的武器装备,也大多是美国提供的,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军全美式装备)

在国共两党的军力对比中,国民党更是呈现碾压之势。当时,国军以四百多万之众,对战我人民解放军一百多万,4:1的悬殊对比,任谁想不到人民解放军会“逆风翻盘”。

由此不难想象,1947年,当胡宗南大军进入延安,包围了一座空城,还喜不自胜地宣告大捷,邀请蒋介石莅临视察战果时,国民党喊出3个月战败共军的口号,可能是蒋介石的肺腑之言。

只是随后的孟良崮战役和济南战役中,国民党军的王牌“御林军”七十四师竟然全军覆没,国民党举座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提前撤离延安)

可见,对于国民党而言,他们对我党的实力和作战方针,一直是缺乏深入了解的。

此时距离毛主席的军事著作《论诗久战》也已经十年了,而国军还在以德国、美国所谓“正规军”那一套对付人民解放军,焉能不败?

淮海战役前,国民党的80万精锐部队集结在徐州,形成了以黄百韬、黄维、邱清泉和杜聿明为首的几大精锐兵团。

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短短的时间,我华野、中原野战军竟能集结60万兵力于徐州,与之决战。

事实上,小淮海战役转为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战役,也是粟裕将军同毛主席再三讨论、研究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此战我军确定“优势在我”,但是我们也没有想到,号称“百万雄师”的国民党精锐之师,竟然在短短时间被逐一击破,败的败俘的俘,溃不成军。

曾几何时,国民党陆军中将邱清泉写诗道:“从来王业归汉有,岂可江山与贼分。”在他的心中,蒋介石和自己的国民党军才是“汉”,应当享有王业。

而国民党的轻敌,最终以回旋镖的形式,将国军钉在了败局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蒋介石:如果能重来,这仗就不打了

这场发起于1948年11月6日,历时两个月的战役,以我军歼灭及俘虏55万,大败国军而告终。

至此,国民党全部精锐被消灭,再无法组织力量与我军抗衡。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我党我军的胜利,更是543万前线支援群众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而另一边的蒋介石看到国军的节节败退、丢盔弃甲,他明白自己再无胜利的希望。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公告,称希望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隐含下野之意。

只是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同一天,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将蒋介石的幻想泡泡彻底戳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

国军战役战败后,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对这次失败做出总结。

杜聿明在功德林改造时回忆,当年他建议蒋介石实行“徐蚌会战计划”,而蒋介石毅然决然地推行“守江必守淮”之策,他感觉到败军之相。

蒋介石本人对淮海战役的失败想必也是懊悔的,他曾经反复琢磨、犹豫不决,对徐州战场实行的战术战略朝令夕改、一天三变,几十万大军在战场上犹如无头苍蝇乱撞。

可以遇见,如果蒋介石知道战前我军的实力,认真分析了战场形势,他不会陈兵几十万,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我军进行淮海战役

只是,战争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时机的转变犹如草蛇灰线,失败一旦注定,便再也无法挽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于慧铎,王倩.淮海战役——国共双方战前筹划与布局[J].文史春秋,2023,(07):35-38.
陈其.《淮海大战》[J].军事史林,2023,92(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