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社会历史长达两千三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日子。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剥削阶级对普通民众的压榨越来越严重,农民们虽然辛勤劳作,却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富足安康。
尤其是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当权者横征暴敛,更加极力剥削压榨劳动人民。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蚕妇》诗:“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这首诗以蚕妇为描写对象,深刻揭露了社会不公现象。
北宋时期有一位诗人,名叫张俞。这个人在史书中记载的很少,用如今的眼光看来,是个偏冷门的诗人。如果说张若虚是凭借《春江花月夜》,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张俞就是凭借着《蚕妇》一诗,才会在后世扬名立万。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巧妙地加强了皇权。与此同时,他鼓励失去权力的将领们广积田宅和财富,殊不知这一举措使得宋朝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也使得劳动人民一辈子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针对这一现象,张俞写下一首《蚕妇》。诗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里的集市上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湿透了。
因为她看到,在城中有很多全身穿着绫罗绸缎的富人。
他们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俞这首《蚕妇》是一首讽喻五言绝句。
这首诗先写蚕妇伤感的原因,蚕妇初次进城,竟然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不免越想越悲伤,乃至于痛苦流泪,眼泪打湿了手巾。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露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并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切同情。
然后,写蚕妇之所以痛苦流泪,是因为她看到了那些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养蚕人,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没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裳。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以及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
全诗语言浅白,明白如话;叙述清楚,明快流畅;构思精巧,言简意赅;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突出特点是采取了对比手法,重点进行了被剥削者辛勤劳动与贫穷现实的对比,深刻控诉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残酷现实,揭示出封建社会极为严重的阶级对立,显示了张俞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总起来看,张俞这首诗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社会不公这一严肃主题,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严重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