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6月8日电(李杨 王艳龙)6月6日时许,降雨过后,最北客车上水站塔河站室外气温13℃。远远望去,车站上空被一团白色薄雾笼罩着。列车上水员刘海涛和他的工友提前半个小时来到作业地点,按照分工检查各自包保7口上水井的状态,做好上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正值盛夏,大兴安岭地区的天气却已是“冰火两重天”。白天最高气温可达26℃,夜间最低气温却只有3℃左右。一个班,刘海涛和工友的要更换薄厚两套衣服。

15时53分,漠河开往哈尔滨方向的K7040次旅客列车缓缓停靠在站台旁,待列车停稳后,刘海涛快步奔向列车,到上水井处拖拽出20多米长、近20多斤重的上水管,将其插入注水口。为了防止上水过程中上水管脱落,刘海涛铆足劲儿,双手握紧水管向上推送,确认水管与注水口紧密连接后,迅速起身来到上水井口,蹲下打开水阀,观察上水情况,动作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水过程中,刘海涛仔细听着注水声并在心里默算着注水量,感觉水箱即将被注满时,迅速返回上水井关闭水阀,然后拔出水管以最快速度奔向下一节车厢,再一次重复着上水动作。刘海涛说:“多年上水工作的经验,让他凭直觉和水声就能掌握水箱的注水状态。”仅7分钟的时间,他和工友就各自完成了3节车厢的上水作业。

塔河站的上水作业是两班倒,每班2人,一天一夜要给包括临客在内的16列旅客列车上水作业。一个班下来,上水管要来回拖动近百次,在线路间往返穿梭近10公里。白天烈日的炙烤,让身着短袖、作业服的他们汗流浃背。夜里寒风的侵袭,让穿上毛衣毛裤,全副武装的他们瑟瑟发抖。刘海涛说:“上水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旅客在列车上有充足的饮用水,能缓解他们长时间坐火车的疲惫,一切苦累都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时10分,接到K7042次旅客列车上水预告后,刘海涛和工友穿上厚实的毛衣和毛裤,将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虽然与上次作业间隔仅一个小时,但在太阳落山后,气温已经下降了近10℃,穿戴整齐后,刘海涛从休息室列队出发,再次奔向作业地点,准备开始新一轮的作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