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为了让队员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崂山本地民俗文化,传承优秀民俗文化,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古韵传承,山海文化影响下的崂山民俗活动研究”研学小队于2024年6月2日全体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崂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带着自己研究的子课题进行实践探究、资料搜集,感受民间工艺的风采,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们按顺序参观了崂山民俗博物馆的四个展厅,这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不同的民俗文化,一厅室内陈列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上百件,二厅是崂山传统农家大院场景展示,三厅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年画,四厅为手工艺体验厅,学生在这里可以体验、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如学剪纸、做馒头、做布艺,拓年画。是中、小学生最好的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第二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解员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崂山民俗文化,并选取了最具特色的“剪纸”“王哥庄大馒头”“贝雕”“海鲜”和“崂山茶”等逐一讲解。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队员们近距离领略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风采,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别具一格。

剪纸,是崂山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崂山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入展馆,一幅写有“走向深蓝”的剪纸作品映入队员们的眼帘,新时代的剪纸更能宣扬爱国精神,艺术家们创作出一幅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爱国拥军情怀的剪纸作品。一张张剪纸,让大家在学民俗的同时又接受了红色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东馒头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馒头会说话,张口就得是崂山话。因为,这种大馒头中的佼佼者——王哥庄大馒头,就是500多年前在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起家的。在这里,队员们不仅欣赏了造型精美的大馒头,还了解到王哥庄面塑的由来。

每一个大馒头的背后,都有一群心灵手巧、朴实善良的崂山人民,他们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才使得崂山大馒头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雕是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创作手法,将贝壳雕刻成艺术品的一种民间工艺。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近距离了解了贝雕工艺的制作流程,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崂山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民俗文化中,海洋民俗文化最令人心感贴切,它来源于崂山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有独属于崂山人的乡韵乡音。不论你来自天南还是地北,或是从戈壁滩上来,亦或是前往江南水乡去,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属于崂山人的海洋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完博物馆后,队员们走进茶园,感受茶之文化。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茶园,讲解了茶叶的品种、生长过程以及茶园的生态环境。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工作人员耐心地一一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反映了崂山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无声地向队员们诉说着时代的变迁。队员们时而驻足观看,时而小声地讨论着,不时地感叹现在生活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底气。这份文化是穿越千年的一粒种子,需要新时代的我们去播种和呵护,让这份源远流长的文明之花继续明活、鲜艳。研学活动是一次行走的课堂,队员们在“学”中“研”,在“研”中“悟”。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对文化的认知感和自豪感。队员们都纷纷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做传统民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