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过很多文学大师,如果想要在散文、小说领域找到一两位顶尖人物,可能会有不少争议。但如果说起诗和词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李白、苏轼,他们都是宗师级的人物,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无论是流传度还是文学水平,都很难找到出其右者。

没有人能够质疑他们的才华,因此他们留给大家的多是高大上的形象。但如果去掉明星光环,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他们,恐怕会让很多人失望了,因为从他们的经历看,多数时候都是郁郁不得志。

李白并不脱俗,一直想当官

很多人一直以为李白很清高,不屑于应试做官,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解。李白的出身不好,不仅没沾上家庭的光,反而被严重拖累。他的祖上因犯法被流放碎叶城,到了他父亲这辈也没多少好转,他父亲是剑客,四处行侠仗义,杀人后躲避仇家,躲藏到了蜀地的江油,做起了生意,既掩饰身份,为了养家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唐朝律法,“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什么意思呢?犯人和经商者的子女,都禁止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倒好,这两样都沾上了,要想走仕途的话,只能靠别人举荐。再来看他具体生活的年代,701-762年,武则天的武周是690-705年,唐玄宗在位时间是712-756年,其中开元盛世是712-741年。可以看到,李白的青壮年时期正好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

按理说,身处这样的盛世,政通人和,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会没有从政的机会。更何况李白在世时就已经名满天下,甚至还被唐玄宗召见过,不像杜甫在死后才渐渐出名。

别看李白在诗词中表现得很脱俗,现实中的他一直寻求出头的机会,除了四处游历、吟诗作赋、结交朋友,还想方设法向各路贵人自荐。只可惜李白始终怀才不遇,直到天宝元年(742年),才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下,得到了晚年唐玄宗的召见,进入翰林院,做了御用文人。但他很快就厌倦了这份工作,而且他生性桀骜不驯、自命不凡,又得罪了不少人,在长安只待了三年就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尽管年事已高,却仍然按捺不住从政的冲动,投靠了永王李璘。他认为大唐已乱,很像西晋末期的永嘉之乱,引发了“衣冠南渡”,由此进入了偏安一隅的东晋及南朝时代。他自比谢安,怂恿永王割据江南,结果很快兵败入狱。负责审案的御史中丞宋若思对李白很看重,将其释放并召入了自己的幕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稍微像样点的为官经历,基本就这两次,都很短暂。名满天下的他,写了无数的自荐信,只不过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苏轼虽有大才,却坎坷一生

跟李白仕途难入不同,苏轼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正道,只不过结局也没好到哪去。

苏轼生活的年代是1037-1101年,享年与李白差不多,但却经历了多达五位皇帝。为了让大家对这段时间更有概念,大致列了一下几位皇帝在位时的大事:

宋仁宗(1022-1063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跟西夏打了三年仗,签订《庆历和议》;在辽的逼迫下“庆历增币”;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但很快失败;仁宗盛治是宋朝最鼎盛的时期。

宋英宗(1063-1067年):宋仁宗的养子,在位时间很短,与辽、西夏均未发生大的战争,最大的事件是任命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

宋神宗(1067-1085年):任用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后虽有摇摆但仍坚持变法;还推行了针对职官制度的“元丰改制”;出兵西夏而拓地五州(“熙河开边”),但之后两次败于西夏。

宋哲宗(1085-1100年):即位时才10岁,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司马光,恢复旧法(“元祐更化”);1093年亲政,启用新党,恢复新法,后因新党内斗而失败;恢复“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宋徽宗(1100-1126年):就是那位书画家,不是当皇帝的料,最后落得个“晋康之耻”。苏轼跟他的在位时间只有一年重叠,忽略不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的仕途一开始就很波折,1057年第二次参加殿试才进士及第,然后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三年,回京后又经欧阳修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入仕后去当地方官(陕西凤翔),没多久父亲去世又回乡守孝三年。1069年苏轼兄弟再次回到东京,这时已是宋神宗时期(说明一下,虽说皇帝的庙号在死后才有,生前应该用年号,但那样的话时间概念太乱,所以本文统一用皇帝庙号指称年代,大家不要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面的皇帝简介中看到,宋神宗大力推行变法,苏轼偏偏支持旧党,于是被贬至杭州,后来又迁至多地,1079年因诽谤新政被捕(乌台诗案),释放后被贬至黄州(湖北黄冈)。再后来赶上“元祐更化”,身为旧党的苏轼开始得势,1086年官至翰林学士。1094年宋哲宗恢复新法,苏轼被贬至惠州,1097年又被贬至海南琼州。1100年宋哲宗去世,苏轼才得以北返,但很快就到了生命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可谓名门,但其一生中大多时候都不得志,倒是在各地游历时留下了广为传唱的诗词作品。在文学造诣上他堪称泰斗,但在仕途之道上却很难成为榜样。

李白和苏轼相隔300多年,却有许多共同点

李白和苏轼都是大文豪,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则是“苏仙”。带着这样的光环,再看他们的仕途之路,才会显得反差有多巨大。他们各自的年代相隔300多年,但却有许多共同点。

都赶上了盛世,却缺乏政治头脑。

李白赶上了开元盛世,是唐朝最兴盛的年代;苏轼则身处仁宗盛治,宋朝最繁荣的年代。盛世对应的是明君,不仅经济繁荣,文化也繁荣,天下贤能之士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何况他们这样享誉天下的文学巨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宋的中央官员中不乏知名的诗词家、散文家、书法家,足以证明朝廷对有学之士的重视。李白和苏轼的名作层出不穷,被天下广为传唱,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只要能抓住机会的话,仕途本不应该太差。

但事实上呢?李白怂恿永王造反,苏轼则始终与变法的潮流背道而驰。尽管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力,但在政治上显然缺乏深入的洞察,未能将极高的文学水准转化成政治水准。

对于为官而言,只会写写诗词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水平高只代表有才华,头脑中知识丰富,但为官则需要有政治嗅觉、官场处事、官员技能。人们往往会对才华横溢者给予厚望,但一旦看清其在官场上的“稚嫩”,处于礼貌不好说什么,但其实已经低看了。

都自视清高,有入狱经历。

一般怀才不遇的人,再出格也不至于被关进大牢,况且他们所处的年代并非乱世,还不至于动辄用刑、砍头,尤其朝廷往往对于他们这种“大才”多少还是会网开一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竟然还都被抓入狱过,可见有多么不可思议!

李白是帮助永王造反,而且很可能还算得上是主谋,一直不得志的他,不够谨慎也就算了,竟然还胆大地出此险招。苏轼则是自恃才高,在诗词中诋毁新法,却没想到他的作品本就传唱度很高,是众矢之的,还敢如此“嚣张”,不是举手主动要求责罚吗?

这还不算,李白好不容易得以随侍唐玄宗左右,却很“高调”地得罪得宠的高力士,屡屡不遵守翰林院规矩,沉迷于酗酒,这是等着皇帝一再迁就吗?要么是恃宠而骄,要么是情商太低。苏轼则顽固地在党争中站队,就是不顺着皇帝的心意。王安石问题再多,好歹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主张,为的是改良社会,让国家强盛。但苏轼并没有太多的经济、社会政策,就是一味地维护旧法,这就让人觉得太不开明了。

李白和苏轼并不是个案,企业管理者中有很多

前面用了很多笔墨,就是要去掉两人的文学光环,还原他们的为官之道。为的是什么呢?给现在的企业管理者带来启发。

大多数企业选拔管理者,首先都会盯着业务骨干们。这是基于什么逻辑呢?因为他工作表现优秀,所以他是人才,管理者一定要从人才中来选。这个逻辑表面看无懈可击,实则有很多漏洞。

第一个漏洞,人才之前积累的能力与管理者所需能力匹配吗?

这些吸引企业高层眼光的人才,有些是技术人才,有些是销售人才,或者是其他专业领域。但不管他们是什么岗位,以往的经历只证明了一件事——他们适合做所在领域的基层工作。当然了,这些人才有很大的概率能够胜任其他领域,因为他们能管好自己,他们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他们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工作方法并不断改进。

然而管理者则不同,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管人”,将其他人组织起来更好地做事,帮助其他人成长,让团队保持努力的状态。可以看到,这些工作及背后所需的能力,与人才们以往所做的事及能力要求截然不同。

第二个漏洞,人才在管理岗位上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管理者吗?

有人会说,企业需要管理者,总不可能只在做过管理者的人中挑选,哪有那么多?的确是这样,所以企业一定会从专业人才中选拔管理者。但我要说的是,不能只盯着他们之前的本职工作,而要注意考察其是否具有管理者的潜力。

有些技术人才极其内向,跟他人沟通很有障碍,而且看不到改变的迹象,哪怕他专业水平再高,也不适合成为管理者。有些人才尽管专业水平很高,但自由散漫,看不起所有人,也不适合做管理者,因为难以成为团队的表率。

企业要选拔管理者,就要列出管理者的特质,比如勇于做表率、沟通中保持低姿态、时间管理及计划管理很强、认可企业价值观等等。然后对于候选者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请注意,这属于潜力评价,而并不是针对日常工作本身进行评价。如果人才具备的这些特质越多,那么就有更大的概率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第三个漏洞,人才如果不想成为管理者,还有没有其他机会?

很多专业人才其实并不想做管理者,管理者并不意味着风光无限、大权在握,而是意味着数倍于基层岗位的付出,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相比之下,做基层专业工作,在工作复杂度上显然要低得多,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如果企业中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不做管理者就无法提高到较高的工资水平,就无法得到更多重用,那么专业人才们就没有选择,很多人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却始终没能进入管理者的状态。这样的管理者越多,对企业来说机会成本就越高,因为不称职的管理者占着位置,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任用更优秀者的机会。

很多企业为此设立了双通道,人才可以自行选择发展通道,想做管理者就进入管理通道,想继续走专业路线则进入专业通道。进入专业通道的人才,一样可以获得与管理者在一个量级的待遇。在企业人才不多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因此只能将原本不适合的人才“赶上”管理者岗位,结果对企业、对人才本身都是一种伤害。

李白明显不适合当官,但在古代出仕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诗词写得再好,毕竟不是主业,不能以此来谋生,而只有当官才能进入上流社会。苏轼稍好些,至少在做地方官期间留下了一些政绩,尤其是水利方面;但在政治上没有太多建树,或者说没得到太多机会展现。

同一时代的司马光则不同,他始终是坚定的保守派,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法,但却被誉为政治家,官至宰相,得到历任皇帝的重用。不仅因为他有自己的治国见解,对于治理地方也很有方法,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史学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这项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保身的护身符。

像司马光这样的全才并不多见,因此人才还是要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剖析,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选择发展通道不是赌气,也不能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做好充分准备后的破釜沉舟。

当然了,就算人才自己有做管理者的意愿,只具有潜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刻意地提升管理者的特质能力。假如李白进入翰林院后,能够收敛自己的心性,处好与同僚的关系,并努力学习中央官员所需的专业知识,肯定会是另一番天地!

李白和苏轼都在庐山留下过传世之作,不知苏轼当时在遣词造句时,是否有想过当初李白的不得志,是否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补充说明:我个人喜爱诗词,对李白、苏轼的诗词造诣很是崇拜,本文并无贬低两位大家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到惋惜,借用来引出企业管理的讲解。

(作者简介:做了近20年管理咨询,目前除了咨询业务,还经营贸易业务,兼顾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民企尤其颇有心得。关注我可以深入探讨管理的方法论和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