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经过鄂州市粮食局门口,听见几位老人唱楚剧,便上前与他们聊起来。他们中间年龄最大者叫伍斌,1928年出生,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泉波村大屋伍湾人,现为鄂州市某单位离休干部。伍斌老人乐观开朗,能说会写,喜欢唱戏曲红歌民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纷争世局竟如斯,

歧路徘徊必错之。

且喜当年未失足,

还欣今日能裁诗。

经商十载囊成托,

行路三人友当师。

嘱尔一般求学子,

光阴须惜少年时。

立志思齐伯玉贤,

知非还是望明年。

人情仿似花间蝶,

世事浮于梦里天。

欲向东皋培菊葡,

必从南亩种杏田。

果能家政内修辅,

胜过服官作锦缠。

伍斌现场吟唱了当年的私塾老师陈泮生先生的五十岁生日(1944年农历8月17日)自寿诗。诗风质朴,用典贴切,寓意深长。第一首起句之意为时下局势纷争。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金牛镇(原属鄂城,解放后划给大冶)一带情况非常复杂,日寇在金牛镇设立据点,无恶不作。国民党部队与地方土匪势力割据一方,绑票勒索富户,盘剥百姓;他们还强迫拉拢一些地方绅士与文化人,以图扩大势力。在国难当头之际,陈泮生先生坚守文人气节。为了生计,他经商十年,却从未间断过学习。他希望学子们珍惜光阴,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第二首诗中的“伯玉”指蘧瑗,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因为贤德而闻名。“知非”出自《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陈泮生先生借此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并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希望做蘧伯玉那样的贤人,但在国事多舛的境况下怎能实现呢?于是潜心杏坛,培植桃李。诗中表达了陈泮生先生的务实心态,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无奈与辛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伍斌手抄陈泮生先生诗

据伍斌回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在金牛镇陈眉良湾读私塾,老师是陈泮生先生(1895一1954年),时任县参议员,曾负责筹建鄂城县立第二初级中,后任校长。当时塾馆学生有五六十人,其中有几个女生;有一个女生是国民党第九战区第五纵队司令成渠的姨妹,她的抽屉里放着稀罕的雪花膏与花露水,几个调皮的男生有时趁她不在时偷偷地抹一点擦在脸上,满屋散发香气。与伍斌关系要好的男生有伍权伍(后在省城银行工作)、伍修时(后任鄂城县高中教师)、伍齐愉(后任鄂城县月山小学教师)、陈宜修(后任大冶县金牛镇派出所所长)、刘营(后任武汉一所学校教师)、雷振威(后任崇阳县供销社干部)、陈述(陈泮生先生次子,后任高桥、金牛、灵乡等乡镇学校教师)。同学们先在陈眉良湾老学堂上课,后迁至陈泮生先生家里,那是一进两幢的青砖屋,厅堂宽敞明亮。在他家长期住读的约有二十名学生。伍斌家里困难,未能带棉被,一直与本湾富家子弟伍修时同睡一床。那个时候生活很艰苦,为了改善伙食,伍斌有时与几个同学去小田雷湾池塘钓鱼,被村民追赶而狼狈飞跑。闲暇时去附近的下马湖庙游玩,对这一带环境非常熟悉。他随即念了一首童谣:“秦家畈,畈中间。古堤桥,转过弯。陈眉良,对北山。小田雷,山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眉良湾卫星地图,塾馆在红线内

陈泮生先生主要讲授《幼学琼林》《诗经》《古文观止》等课程,从中选择性地讲解。他讲课精辟透彻,对《东莱博议》文论讲述较多,且有灼见。先生兼工诗词书法,常与友人一起赋诗唱和。每次作诗后,要教学生吟唱,全班吟唱最出色者要算伍斌了,为此深得先生喜爱。

伍斌说:“我读塾馆和学校共计九年多时间,得到不少先生的教诲,而在陈泮生先生门下受益最多。”伍斌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金牛中学肄业后便从军,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后在县城工作,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服务于地方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夕阳几度,世纪转新。现今已近期颐之年的伍斌,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恭敬而深情地吟唱八十年前的老师生日诗,并激活一段尘封往事,令人惊讶与感慨。(张靖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