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一项正确的政策往往会因实施政策的策略发生重大错误而导致全面失败,这就是前秦政权因淝水之战而迅速瓦解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北方在两赵、冉魏实施的民族仇杀政策破坏下社会发生了大倒退,而一味偏安江南的东晋忙于协调内部关系,无暇利用这个恢复中原的时机。这样一来,北方的统一与和平还有待于一个具有正确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就是由氐族首领苻坚统治的前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符坚以前的大秦国和当时其他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没什么两样,也实行胡汉分治,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很少有长期、稳定统治中原汉族人民的打算。苻坚则不然,他自幼接受汉族文化,史称“博学多才”,有“经济大志”。他在氐族贵族的支持下夺取权力后,推行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发动政变以前他结识了汉族士人王猛,极为欣赏,称之为“我之诸葛孔明”。王猛出身贫寒,小时候卖畚箕为生,自学兵法。东晋桓温北伐到关中,王猛前去拜见,一边捉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论天下大事,桓温很佩服。桓温退兵时请王猛一同南归,王猛知道在士族当权的东晋自己无法发挥才能,婉言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苻坚不以为然,说:“帝王的气运没有一成不变的,谁有德上天就保佑谁,刘禅不是汉朝的正统吗?还不是被曹魏灭掉吗?”实际上王猛、苻融所说东晋为正统的说法,只能更加坚定了苻坚攻晋的决心。在他看来,正因为东晋小朝廷的存在,才使得北方汉族人民心存观望,消灭东晋就可以取得正统地位,从而赢得汉族地主阶级的全面合作,进而实现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为此他不灭东晋,寝食难安,终于“圣心独断”,决定倾尽全力一举攻灭东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桓氏、王氏、谢氏这3家东晋势力最大的大族(另一大族庾氏在这之前遭到桓温的沉重打击,一蹶不振)组成了前所未有的联合阵线,王、谢同掌朝政,谢氏掌江淮地区的兵权,桓氏掌长江中游的兵权,积极组织防御。谢安的侄子谢玄指挥江北军事,招募江淮地区的骁勇之士组建军队,由勇将刘牢之统率。因谢玄出镇的广陵当时与建康相对而称北府,这支军队号为“北府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83年5月,桓冲以10万大军发起攻势,反攻襄阳,打乱了秦军的计划。同年7月,苻坚下令按十丁抽一兵的比例征兵,分4路大举进攻东晋:羌族将领姚苌率军从梁、益2州沿长江而下,汉中地区秦军沿汉水进攻荆州,幽、冀2州的军队进攻彭城。主力为27万骑兵、60余万步兵组成的大军,由苻坚亲自指挥,以融率25万人为先锋,从长安出发,沿洛阳、许昌、颍河一线前进,前后绵延近千里,进攻东晋淮河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桓冲担心东线战事,建议从西线抽调兵力,谢安却坚决不同意。桓冲对着下属叹气,说:“谢安不懂将略,派几个不懂事的少年御敌,兵力又不够,看来大势已去,我们要按着胡俗把衣襟朝左开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苻坚派被俘的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去谢石处劝降,不料朱序乘机向谢石泄露军情,并建议原打算死守的谢石趁秦军主力尚未到达之际,速战速决。谢石遂派刘牢之率5000精兵突袭在洛涧的5万秦军,首战告捷,杀死秦军将领梁成及1.5万多秦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淝水之战是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也一直是历代兵家推崇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一战役直接导致强盛一时的前秦瓦解,说明南北统一的时机还未成熟,即使是北方的统一也还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南北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天平趋于平衡,从而确定了南北分裂局面的长期保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分崩离析,并不能证明苻坚的民族政策是失败的。在目睹了两赵、冉魏的民族压迫、民族仇杀政策导致的巨大破坏后,苻坚能够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问题,他高于王猛、苻融之处就是他从不认为前秦是一个戎狄少数民族政权,他自命为中华正统的继承人,前秦政权也和秦汉魏晋一样是堂堂正正由上天授命的皇朝,不用去纠缠历史上胡汉戎狄的旧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苻坚的前秦是用武力统一北方的,但在使用武力的同时,苻坚注重对被征服政权上层人物“服而赦之”,力图学诸葛亮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在进攻前燕时,军队出发以前,苻坚已经为前燕君臣安排好位置。在俘获了前燕君臣后,苻坚宣布赦免其负隅顽抗之罪,将他们迁至长安,封授官职。攻灭代国后,因代王什翼健被其子杀死,孙子拓跋珪年幼,拓跋部落离散,无人统摄。苻坚并不乘机灭绝拓跋部落,他将拓跋部落分为两部,派人代管,又将拓跋珪接到长安,让他学习汉族文化,长大后再统领部落。即使对于举兵反叛的贵族首领,苻坚也不滥用刑杀。如匈奴左贤王刘卫辰多次反叛,苻坚在每次俘获他后仍封授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苻坚的这些政策大大减少了前秦武力征伐实现统一的阻力,也减少了战争的破坏,使得前秦能够较为顺利地统一北方,更重要的是为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以来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得以恢复,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氐族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但要被中原占有统治优势的汉族地主阶级认同,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至少要有几代人的时间。苻坚争取到不少像王猛那样的汉族寒素士人的支持,但中原地区汉族士族阶层并没有加入前秦积极支持者的行列。广大的汉族人民也对前秦政权存在着恐惧感,唯恐其又走两赵残暴统治的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的政策上,苻坚虽注意在军事征服的同时使用怀柔手段,可是氐族本族在数量上对鲜卑、羌、匈奴等族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由于前秦尚未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全力支持,这样对于各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成果并未巩固,武力威慑强度不大,怀柔手段的成效也就不大。鲜卑族人数较多,苻坚在攻灭前燕后,将4万多鲜卑贵族迁到长安居住,第二年又将15万多关东的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入关中,而将几万氐族人迁到关东地区,监视、弹压关东的少数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苻坚对于上述推行其政策的障碍是有察觉的,但他的策略却是在进行新的军事冒险,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攻灭东晋,汉族地主阶级就会与自己全面合作。这其实是他的错觉,实际上正是由于对东晋的大举进攻,不仅激化了前秦政权与中原汉族地主阶级及汉族人民的矛盾,而且给了一些野心勃勃的少数民族首领以可乘之机。如鲜卑族将领慕容垂、羌族将领姚苌等是南征计划的积极支持者,都劝苻坚“圣心独断”。所以一项正确的政策往往会因实施策略发生重大错误而导致全面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司马光所指出的那样,苻坚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连战皆捷,不免滋生骄傲自满的习性,自以为秦军已是天下无敌,单凭数量优势就足以征服南方。“投鞭断流”之语就反映出符坚对于进攻东晋的军事计划并没有深思熟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进攻彭城的幽、冀之军,也没有对东晋东线造成任何压力,使得东晋可以集中东线的全部主力在淝水决一死战。即使是中路主力军,人数虽多,但一字长蛇,首尾相隔千里,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不过是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先锋军20多万人马。这样的军事部署实在是混乱到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秦从统帅到主力部队士兵都是如此骄横大意,难怪会在淝水战败后,毫无斗志,一溃千里。而军事力量对于前秦政权而言又是性命攸关的。一旦没有了军队,这个皇朝也就走到了它的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前秦军队大举南下之前,东晋内部已出现不少摩擦。谢玄以北府兵收复淮南后,谢安、谢石、谢玄都被封为公侯,当时就有人说诸谢势力盖朝,简直和王莽时差不多。

就在前秦出兵时,桓冲提出以自己妻子的叔叔王荟补江州刺史,而王荟的哥哥恰好去世,王荟上书朝廷推辞,谢安建议由自己的亲信谢辅出任江州刺史。江州地处长江下游的江东与中游的荆州之间,位置重要,习惯上属于荆州的势力范围。桓冲见谢氏企图插手自己的地盘,勃然大怒,索性上书攻击谢鞧无能,要求由自己兼任江州刺史,被东晋孝武帝批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氏皇族是淝水大战后内争的获胜者,司马道子执掌朝政,和桓氏削弱了谢氏之后,联系原籍太原的大族王氏,开始新一轮皇室与桓氏的斗争。所以大胜之后,东晋反而在酝酿新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