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73岁的莫迪宣誓就职印度总理,开启了他的3.0时代,成为印度历史上除开国总理尼赫鲁之后的第二位完成此壮举的历史性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的前2个任期是印度开启了飞速发展。

对内,他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推崇“莫迪经济学”。放宽投资准入制度、给予外资投资优惠、不断兴办工业园区、促使印度的经济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在此阶段,不仅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甚至在2025年有望GDP超越日本,成为第四大经济体。

对外,莫迪号称“不结盟”和“战略自主”的外交原则,却利用地缘优势,在美俄之间疯狂摇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结盟的莫迪先后两次做客美国国会,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人并与美国在人工智能、制药、半导体等高精尖领域开展系列合作。

另一边,与俄罗斯在石油、军事等领域持续加强合作。俄罗斯倒也不是看不懂印度的两面三刀,反手给印度安排了个购买石油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大礼包。

一句话总结就是,莫迪的前两任,让印度里子和面子都赚到了。然而,其任期内的改革和高速发展,不足以完全将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强硬立场所掩盖,故而清醒的人称他是破坏世俗传统、导致社会破裂的人。

原本可以功成名就,拂袖转身成为传奇的莫迪似乎仍有壮志未酬的落寞,于是开启了第三次竞选。此次竞选可以用“尴尬”“险胜”“虽胜犹败”来形容。

莫迪的第三任执政目标,关键在个“大一统”。即统一的印度版普通话、统一的宗教、统一的国家等,说白了也就是类似于2000多前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

想要完成这些壮举,前提就得修宪。但此次选举,莫迪迪没有拿到超过三分之二的投票,按照自己意愿修宪的美梦基本破灭。

退潮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印度靠着十多年前全球大环境取得的高速经济增速不在,内部的问题快要压不住了。

在印度的政治方面,宗教对政治的影响难以消除,印度司法部门有向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倾斜的苗头,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印度的宗教山头林立,大一统就会断了别人的财路,冲突就无可避免,被暗杀的锡克教领袖就成了献祭品。

在印度的经济方面,虽然印度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印度的底层老百姓并没有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增长,欠发达地区的年轻人接受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渴望借用信息时代摆脱贫困,甚至实现阶层跨越。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确实骨感的。莫迪执政期间,印度人口占比1%的富豪,占据了印度超40%的财富,印度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青年失业率进一步扩大,更糟糕的是,印度底层的青年人即便是接受进城当牛马,也没有这么多岗位就业了。

莫迪在2014年上台后曾意气风发的表示,要帮助年轻人打破圆梦的结构性障碍,10年后,曾经的屠龙少年竟站到了恶龙那一侧,他任期内把印度牛马的结构性障碍筑的更高了,比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墙还要高。

于是,印度底层的青年人选择了丢掉幻想、开始躺平,他们不再卑躬屈膝的找工作,开始接受了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婆罗门,有些人再努力一辈子也脱不了首陀罗的牛马命运。

在印度的社会方面,莫迪推行的劳动法、征地法、农业法等触碰到既得利益团体的蛋糕,废钞令、消费税、农业法等也造成了印度民众的激烈反应,莫迪3.0任期能否守前期改革的成果是个未知数。

在印度的军事方面,既得利益者固步自封,“造不如买”的声音阻碍了印度军工的进步,万国造的装备倒是让后续的维修保养成了“北极的鲶鱼池”。

改革就要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印度的婆罗门等门阀不可能坐视自身利益的受损,不改革的话,全球经济下行下,印度的内部矛盾就跟现在的天气一样,成了高压锅。

上述的种种矛盾,都需要一个集权的强势政府来改革,但莫迪的第一步就没达到效果,低于三分之二的选票让他在接下来的任期处处受制于人。摆在莫迪面前的是只有跟少数派妥协的这条路。

所以大家才说,莫迪是“虽胜犹败”,他在印度史书中的评价怕是要打折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