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唐健博
邮箱 | tangjianbo@pingwest.com

Apple Intelligence。

这个名字非常苹果。苹果再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 AI 一词。

在一个半小时的 WWDC24 发布会中,苹果花费近 40 分钟专门介绍 AI,并将其作为压轴戏份,足以证明苹果对 AI 的重视程度。这是继今年初苹果秘密放弃造车之后,首次在大型活动上公开拥抱 A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姗姗来迟,尽管还是期货,在 AI 功能落地上,苹果依旧显现出了不同于别家的思考路径,更加突出其生态带来的系统性,是其它公司无法企及成套的能力。

不过,投资者似乎对于苹果秀的肌肉热情并不高。截至发稿前,苹果股价下跌近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0 分钟显然无法完全展现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的全部面貌,而苹果也留下了一个“期货指引”以及中国区的打法待解开疑问。

1

Siri接入ChatGPT,还解决了隐私问题?

首先是关于生成式 AI 的功能,你可以直接利用 AI 生成文字、图片和全新的表情包。尽管苹果在尽力将功能细节做出自己的差异化,但逃不出都是其它对手玩剩下的功能。

例如文生图功能,image Playground 不仅可以识别图片中的内容,并根据其中元素生成图片,还提供了素描、插图和动画三种风格可选;又如照片编辑提供了 AI 修图功能,可以智能删除背景里的人物等元素;还有 image wand,可以把备忘录中的草图改编成更精细的图片,甚至录音和转写功能,也支持在录音和打电话的时候直接把语音转成文字......

总之,过去 Android 的 AI 功能,现在 iPhone 终于跟进了。

可苹果不仅想把失去的拿回来,还想做一些 only Apple can do 的东西——整合为系统级的 AI 理解能力。

简单的事情,有如让 iPhone 的通知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保证用户不错过重要的信息。

若是再复杂一些,则是 AI 能够跨 APP 调用信息,结合苹果的大语言模型,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并帮助用户完成不同的需求。

于是,Siri 在得到该能力后,终于变得更加聪明。它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也可以理解当前屏幕上的内容,甚至它还能调用不同的 APP。例如当你询问,去机场接妈妈回家需要多长时间,它便会自动获取你收到的航班信息,同时根据路况给予你最后的答案。

当然,苹果也接入了 OpenAI 的 ChatGPT-4o,用户可以直接免费调用,或选择绑定自己的 OpenAI 账户。如果你是订阅用户,还能使用付费的功能。

那么既然是采用了大模型,必然会上云,数据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海量的运算,苹果也没躲开端云协同。不过苹果的态度是“你们觉得上云不安全,我就给你做个安全云”——苹果推出了 Private Cloud Compute 私密云计算系统。苹果声称用户的数据不会被云端储存,苹果也不会访问该数据,它们只会被用于处理用户的任务需求。

1

超越同行的AI产品逻辑:Personal

苹果在尽力制造一种认知:世界上可能只有两种 AI,一种叫苹果智能,一种叫其它。

尽管包括 Google 和三星在内的 Android 终端公司,都在努力寻找 AI 的落地场景,但大部分的 AI 功能都显得杂乱,没有方向感,你甚至能看到一些充数的功能。

苹果在此次发布会上清晰地介绍了其 AI 四大核心原则:强大的、符合直觉的、深度整合的、懂得个人的。而“personal”这个词更是贯穿整个 keynote,几乎所有的 AI 功能,都是围绕着这个词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两种阵营的 AI 落地逻辑,有着更加明显的对比差异。Android 阵营是在做到他们认为用户想要的,而苹果是做用户正在用的:在原来操作基础上,赋予 AI 的能力,从而改变使用体验。

因此比起“寻找落地场景”,苹果提供的则是为个人服务的系统级 AI。

这种思路,对 AI 的发展有着更高维度的指引性,从整个操作逻辑上,颠覆了过去手机的使用习惯,真正将 AI 渗透到了用户每一次点击屏幕的动作里。

苹果所建立的系统生态,在轰轰烈烈的 AI 竞赛中成为了护城河。以 Siri 为例,用户每天会对其有 15 亿次的请求。海量的数据,将会是很好的训练样本。对于任何一家 AI 软件公司来说,这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规模优势。

换句话说,所有发生在 iPhone 上的数字痕迹,都会成为它了解你的养分。当时间足够长,这台 iPhone 也就足够了解你,它不再是一台传统的 iPhone,而是能够理解你的意图,甚至可以做到不言自明,主动为你提供意见。

这是一台懂得用户的、具象化的 Samantha——有意思的是,keynote 里的 Siri 图标变得与《HER》里的 OS1.0 有几分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有两件事情,我们无法否认。

其一,苹果在 AI 这件事情上入局确实晚了。

在 WWDC24 之前,分析师郭明錤指出,基于云端的 LLM 模型通常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这可能意味着苹果的服务器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分阶段推出,而不是在发布时完全推出。

事实确实如此,Apple Intelligence 是个“期货”,英文版本将于今年秋天上线,而其他语言则需要明年才会有后续。这也意味着无论 Apple Intelligence 有多么诱人,多么华丽,大中华地区的苹果用户至少得等半年才可以用上。

其次,可以预见的是,苹果隐私问题将不断接受挑战。尽管苹果给端云协同打了补丁,试图用 Private Cloud Compute 来消除用户对隐私问题的顾虑,但在未来依旧会被质疑。

WWDC24 结束后,Elon Musk 在社交媒体上连发数条动态狂喷苹果与 OpenAI 的合作,并称“如果苹果在系统上整合进 OpenAI,那么苹果设备将会在我的公司被禁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问题在大中华区更加值得被重视。此前有传闻称,苹果将在国内与百度进行合作,使用对方的 AI 功能/大模型,也引起了部分用户的讨论。

其二,苹果的确拥有全球最好的软硬件整合能力以及难以估量的设备潜力。

苹果目前在全球拥有 22 亿台活跃设备,其中 iPhone 约为 13-14 亿,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苹果所拥有互联互通的设备生态,为 AI 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

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看,苹果智能要求设备必须搭载 A17 Pro 和 M1 之后的芯片,旧设备根本不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波 AI 大潮之下,如果 Apple Intelligence 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苹果老用户迁移至自研芯片平台上来,那么这部分用户所带来的效益将会非常可观。

移动设备的 AI 之争是否会在今年 9 月开始分野,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库克所带领的苹果,在他口中依旧是“Game changer”。

Apple Intelligence 或许是继 iPhone X 之后,苹果夺回领先地位的最佳窗口。

另附本次发布会具体更新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