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温度纪」原创内容

对于年轻人来说,使用智能手机好像是一项特殊的福利。互联网使年轻人生活更方便,工作效率更高,娱乐活动更多,而老年人却与世隔绝,无法接触到手机里的世界。

于是,一座由智能手机搭建而成的高墙,直插云霄,高不可及。

美国管理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认为,由于成本、技术和商业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数量巨大的消费群体往往被排除在整个主流市场之外,使得这个隐形的市场被“遮蔽”了。

放在国内,这个说法叫“信息鸿沟”。人们一直在寻找解法,其中一个路径是:社会问题导向,商业公司力量介入。

当商业公司从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和角度出发,认真重新审视老年群体,危中自会有生机。北京一家企业的社会公益小组,用了五年的时间,将科技的姿态向社会层面拉低,让老人用智能手机上网,向他们展示新奇的世界,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5月22日,我在北京的一座公园里,见到贝壳公益项目发起人之一的吴淑萍。她与同事邀请来两位嘉宾,正在微信视频号进行一场户外直播,他们教直播间里的观众用手机软件修复老旧照片、用手机软件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淑萍(左)、王轮(中)、曾欢(右)在直播中介绍老旧照片 温度纪拍摄

彼时,正值高考前夕,一位1977年参加高考上大学的嘉宾,也分享着他在东北下乡时的高考经历。有观众在直播间互动,表示自己也在东北下乡工作,甚至表示认出了嘉宾。几十年不见面的熟人千里姻缘一线牵,相约小小直播间,激动的心情让嘉宾变成话痨,一直向老朋友打招呼。

两位主播是贝壳公益的工作人员,朝气蓬勃;而两位嘉宾是七十多岁的一对夫妇,历经风霜。我之所以关注他们,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在做个体示范——人该如何积极地老去。

当我们把视角从人与手机的关系之中抽离出来,回到人的生命历程之中审视,不论是精神饱满的老年人,还是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有尊严且体面地活着,一定是超乎实用主义之外的生存思考。

人被意义所包围,意义被人所解构,共鸣一首畅想曲。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转发王轮的故事。

01

活跃老龄

王轮和老伴儿高亚娟住在北京天通苑的一个小区里。5月22日中午,他与老伴儿从天通苑打车出发,前往朝阳区四得公园参与一场户外直播。

是吴淑萍邀请的他们。贝壳公益的办公场地就在附近,选择在这里直播,很方便。

他们是在天通苑的一场“我来教您用手机”的线下课认识的。王轮和老伴儿特别活跃,自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积极参加社区、社会上各种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义务教老人学电脑、用手机,宣传控烟,桶前值守,社区巡逻......他们把满满当当的志愿服务安排进退休生活里,如今,家里收藏着他们的各项志愿活动证明。

志愿活动上的王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活动上的王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在天通苑有一群年纪和他不相上下的学生。他们退休后留在家里,十分想念孩子,但孩子大多不在北京,总是到王轮家里向他求教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拨打视频电话。王轮也很有耐心,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拨打视频电话的步骤,久而久之,许多人与他因手机结缘,成为了老年伙伴。

当吴淑萍邀请王轮和高亚娟参加直播时,他们一口答应下来。这场直播的团队很简单。两位摄影师、两位主持人、两位嘉宾、一位场控共七人,便完成了一场在微信视频号进行的三小时直播。

直播形式也很轻松。两位主持人带着王轮和老伴儿在公园走走停停,通过改变现场环境的方式,把主题内容表达出来。

不过,整场直播的主题内容是确定的。除了主持人,曾欢还承担着直播项目的内容策划工作,她把此次的主题设置为“高考”,细化到个体身上就是“王轮的高考岁月”。

恢复高考前,王轮正在黑龙江鹤岗新华农场做老师,走到社会、田间地头参与劳动,在连队参与粮食抢收。

青年时期的王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时期的王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77年,他是通过聊天得知高考消息的,在农场考完初试,过了十来天,又到其他地方考,最后考到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在大学课上学习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的不算太难,量子力学比较费劲。”

个体命运身后是时代洪流。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宣布;12月,570多万名从农村、工厂、部队走出来的考生参加考试。

这是一场堪称百里挑一的考试,因为每100个考生仅录取5人。获得录取的27万多人在次年春天进入大学。在此之前,高考停摆了11年。

为了让1966年、1967年、1968年毕业,中断升学机会的“老学生”有入学资格,1977年、1978、1979年的招生放宽标准,将招生年龄放宽到30岁,不限已婚未婚。这也就有了之后人们常提到的“老三届”。

在牡丹江学院学成之后,王轮被分配到国防公办,后来经过辗转进入教育系统,从黑龙江一所学校退休。

互联网的浪潮卷入中国没多久,王轮就在网上冲浪了。足以证明这项事实的证据,是他手中的QQ号。

“3697XXXX,你懂吧?”王轮用略带炫耀的语气,笑着对我说。

我也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越早接触互联网的人,能拿到的QQ号位数越少,王伦的QQ只有8位数,可见触网时间之久远,而他也一直位于互联网冲浪的最前沿,从未放弃过对外部世界的接触与融入。

当他站在镜头前回忆往昔时,没有任何怯场的动作,将尘封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场直播两小时,几千人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与王轮穿越到过去的老时光之中。王轮自千禧年交界节点退休后,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热烈探索,与消极颓丧的老人相比,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暮年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王轮身上这种积极生活的行为与生活态度描述为“积极老龄化”。它强调活动与健康之间的联系,以及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性;通过老年人获得健康、参与社会和保障生存的机会,提升生活质量。

但大众生活的人们很少对“积极老龄化”有明显的认知,它大多停留在政府官方文件、公益组织倡议书、媒体新闻稿和老龄化研究者的语言体系之中。

不过,随着近些年中国老龄化趋势和少子化趋势愈发明显,人们不得不从现实生活里的生存处境去思考一个贯穿古今的主题:人该如何老去?把该问题式置身当下便是:我们该如何在现代化生活中优雅地老去?

从贝壳公益组织的这场直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细微却重要的参考样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之中,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故事,也是一种积极老去的方式。

因为,分享是一种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每一种积极的分享背后,都是利他思维在驱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02

“我有一个几百人的微信群”

直播结束后,我去拜访王轮夫妇,跟他们一起回家,而王轮主动承担起网络约车的陌生工作。平日里,他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

他打开高德地图,用搜狗输入法的语音功能输入目的地。很快,一辆车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通过地图可以清晰看到接单车辆与我们的距离。

三分钟后,我们上车。

王轮坐在副驾驶上,见到司机接通一个电话,一直盯着司机看。我以为他准备训斥司机一番,待司机挂掉电话,王轮表现出一个孩子般的好奇心。他问司机:“开车打电话,你怎么不点击手机的接通按钮?”

“我双手握着方向盘,方向盘有一个按钮,电话来了,按一下就可以接通电话。”司机回答。

王轮点头示意,好像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他时不时拿起手机拍摄北京傍晚的天空,拍摄结束,点击手机里的照片欣赏、修图、分享。

他不断向我讲述一些过去的事情与最近的感受,我被他对生活充满的热情所感染。他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可有意思了,一点也不觉得无趣。

我们抵达目的地了。王轮的屋子挺宽,客厅里有一个餐桌上放着两部手机、两个平板电脑,分别属于他和老伴儿。饭后或者无聊之时,他和老伴儿会面对面坐着,把玩着手中的平板电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暇时间,王伦夫妇平时在客厅的桌子上玩手机、玩平板,了解互联网里的资讯信息 温度纪拍摄

王轮觉得现在的手机和平板很方便,“一个账号可以同时登陆两个设备,不用来回切换,图片和语音也可以在两个设备同步。”

我着实没想到王轮的互联网生活会如此发达。他还管理着几百人,“我有一个几百人的微信群,把你也拉进去,你随便在里面发什么内容都可以,我授权给你了。”

说完这句话,他补充一句道:“违法乱纪的内容可不能在里面发,谁乱发,我就立马把谁请出我的微信群。”

他的话语间既有年轻人口中里的网络词汇,象征着他与时俱进的现代生活方式;也有体制工作时期保留下来的语言习惯,烙印着他在庞大系统里生存多年积累下来的规则意识。

他对小年糕、美篇、QQ、QQ空间、微信、百度网盘等软件如数家珍。他最喜欢用QQ空间。“我把所有照片都上传到QQ空间,不要钱,是免费的,内存还大。”他补充说,“百度网盘得花钱,搞不得。”

关于使用手机的知识有他自学的,也有吴淑萍教的。吴淑萍评价王轮是十分活跃的老人,学习能力很强,而且能教别的老年人用手机。

王轮从一个客厅的角落里拎出一个袋子,从中拿出许多张礼品包装袋,背面是他手写的高德地图主页、微信界面、手机清理、垃圾文件、华为手机屏幕等等讲课道具,字迹清晰,画面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的教学卡片,均为王轮用废弃的礼品包装纸壳亲手涂写而成 温度纪拍摄

他所在小区有一个链家活动室,每周都有一天时间在那里与其他老伙伴一起聊天,一起解决使用手机的疑难杂症。他成了他所在老年圈子里的意见领袖,时常发挥着“一呼百应”的作用。

链家是贝壳集团的前身,如今是贝壳链接的合作经济品牌之一,在全国拥有多家线下门店,那里全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他们能以较低成本接触到小区中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王轮是在2019年认识吴淑萍的,吴淑萍去天通苑小区讲课,他试听了一节课,马上添加上吴淑萍的微信,从此联络至今。

但“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项目是从2018年开始的。那年,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进修结束,正在为贝壳公益的专业化升级感到头疼。

她把部下曲婷婷和吴淑萍叫来开会,一起谋划解决问题的出路。她们二人对北京链家各个门店和社区进行调研,筛选了多项老年人的生活困难需求之后,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经过一轮试点工作后,“我来教您用手机”被确定为突破方向。

2018年下半年,贝壳公益团队在北京的6各校区开展第二期试点工作,专门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吴淑萍回忆说:“叔叔阿姨来了,我们单独解决问题,叔叔阿姨也不知道该怎么问,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既然如此,那就从老年人的需求入手。他们最想学习如何在网上挂号看病。所以,吴淑萍制作出来的第一个课件就是教老年人如何网上挂号。

吴淑萍说:“我一周起码有三天穿梭在各个小区之间,与老人聊各种生活上的小困惑。”那是一段特殊的时光,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到了2021年8月,“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走进全国45城1316个社区,成绩斐然。

天有不测风云,疫情三年期间,线下课堂受阻,疫情结束后,线下课恢复艰难。老年人使用手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有的老年人已经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没有新的需求;有的老年人外出旅游,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变强。

“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项目是积极老龄化趋势的一个独特案例,吴淑萍陪伴该项目多年。面对如此情形,新的出路在哪里?

吴淑萍和项目都来到十字路口。

03

直播之路

2022年,吴淑萍收到北京开放老年大学的一个邀约,邀请她去做一场线上教老人用手机的直播课程,“没想到,效果特别好”。

吴淑萍以前特别强调线下课带来的陪伴感和连接感,但在之后的几次分享中,线上直播讲解课也能被老人接受,这是她意料之外的事情。

因为,疫情期间,许多线下活动都需要使用手机,客观的环境需要,倒逼老年人必须学习新工具、新知识、新方式与新理念,而与吴淑萍相似的角色,刚好承担了客观世界与老年人之间的桥梁。

可是,吴淑萍从线下转线上的思维与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经历了许多次的实操讲课,从老年人群那里调研获悉,他们对线上直播的接受程度非常高,她的思维也才慢慢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淑萍在线下课堂中讲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既然他们能接受线上直播这种方式,那我也能慢慢学习。”吴淑萍说。

吴淑萍摸索线上直播是从图文到视频、从微信群到视频号逐步演变的。她把一个课件放到微信群,开始用语音直播,给微信群发语音,如果用上智能分发工具,能同时把一条语音分发到多个微信群。

这件事做了两三年,才转到视频直播上。期间有迟疑、犹豫、踌躇,但更多是实干、调研、实践与总结。她说:“老人对直播的接受程度很高了,他们自己也在其他平台看直播,我再用直播教课,那就顺其自然了。”

第一次直播是在2023年,吴淑萍试探性地在几个微信群发自己准备做直播的信息,群友们都愿意接受。她用自己的个人视频号,把线下课的PPT上传到直播间,小小的人头,大大的PPT,开始不定期讲解一些使用手机的知识。

最初,只能吸引到二三十人在线听课,到了2023年末,直播间时常有200多人同时在线学习使用手机的知识,吴淑萍的直播形式也很简单,“没有认可直播技巧,不会引导到家做运营,就是讲知识,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讲完知识开始给大家答疑。”

这件事做到这里,吴淑萍感觉能成。在制定2024年工作计划时,她把在直播间教老年人用手机列为重点工作。2024年3月份,吴淑萍和曾欢搭配起来,引进第三方直播供应商一起做直播间。

每周播两次,一次是专门的室内课程,另一次是室外直播。吴淑萍侧重于使用手机的干货知识输出,曾欢侧重于引导老年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两人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陪伴氛围,让更多老年人既能在她们的直播间学到知识,还能从中汲取陪伴的养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直播场中,曾欢和吴淑萍身穿汉服做了一场直播 图片来自受访者

把陪伴拆得更细一些而言,“陪伴分为两种,第一是‘听你讲’,第二是‘跟你讲’;听你讲年轻时候的事儿,跟你讲现在该学习的事儿。”

吴淑萍现在对于直播的认知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而变化往往是从细微之末伊始松动的。她根据一场直播的不同时间节奏安排自己的语言表达,“同一句话放在不同时间点,会引起观众不一样的关注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出更多样的信号,要把他们留在直播间。”

她现在还在拼命学习。她喜欢张琦的语言风格,能把比较复杂的商业知识用简洁干练的方式表达出来;她也喜欢董宇辉的表达方式,能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把深刻的知识才学娓娓道来。

她的更多力量反馈来自老年人,“我每天只做一点点事,他们总是给我很多正反馈,那些正反馈激励着我持续投入更多热情去做这件事。”

其实,吴淑萍做的事情特别微小,她也承认,自己会被这些小事所感染。但是,能把这些简单的小事持续做这么久,是十分难得的。

三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吴淑萍时,就有人夸她每天坚持不懈地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份如何使用手机的一份小知识。吴淑萍已经把这件事坚持了五年。在之后的时光里,她还会继续与老年人打交道,直到她也积极地老去。

撰写 I 石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版权归「温度纪」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