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文专业的普通人,如何自己读古文

这里我想说的是三个大的话题,第一是眼光和趣味,第二是技术和方法,第三是材料和文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平原教授

眼光和趣味主要是指我们怎么看古文。我很尊重古典文学专家们所做的工作,但觉得还需要在两个维度上突破。第一,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古人宋元明清一代代的注释专家们,在解读古文方面有很多积累、很多贡献,值得我们尊重;但是现代人站在现代的立场,有没有可能跳出这个圈圈,探讨一些自己时代的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第二,我在想能不能给非专业的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古文的办法。有没有可能,一个普通人只要做过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也能够自己来读古文?

我说的普通人,并不是指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现在60%以上的人都是上过大学的,只不过读的是不同的专业。但不管读哪一种,我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中学毕业以后还能不能继续读古文,或者有没有办法在中学期间培养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读书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口

怎么落实呢?这里我想说的是技术和方法

先说技术。我觉得我最大的特点是,从起点上,作为我立论的基点就和传统中国文学研究者不一样,受过五四的洗礼,尤其是可以在鲁迅、周作人这一大批学者的那种古今互证、古今相通、古今对话的状态下来思考中国古代文章。所以你会发现,《明清散文十家》里谈古代,一下子到先秦,一下子到明清,一下子到国外,思维跳来跳去,这就是我所希望的“现代人如何来阅读”,跳出以前陈陈相因的内证的办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阅读背后的思路,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但是不见得。某种意义上,读书只要读进去,就能够自己找到自己的道路。

所有的中国人,只要上过小学的都知道:中国的诗有谁、词有谁、文有谁。这是几代学者努力建构起来的中国文学的思路框架和趣味,我们不能说它没道理。可是14亿人,我们的趣味、立场、教养、学识,都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东方出版社2021年出版

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家作品,这才是最关键的。所以,有经验的读者在通用系统之外,必须找到自己的切入口、自己的趣味、自己的立场,然后才能读书。否则你就永远停留在别人的阅读范围内,没办法真的走出自己的新的学术思路。

通过版刻和线装书,感受古典世界的美

根据这样的思路,接下来我请大家注意到我自己的材料和文本,也就是《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这本书想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兴趣翻一翻的话,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本书表面上看就是很简单的古文,那么什么是“新观”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为每一篇文章都提供了版刻。这个“版”指的就是五四以后被我们扔掉的线装书,以及相关的木刻印刷技术。请记得,技术、文化、精神是连在一起的,古典世界有它的美,这个美和它的技术是直接相关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需要走出新的世界,所以抛弃了线装书,抛弃了毛笔,抛弃了宣纸,大踏步地走向了后来的现代化道路。走到一定时候回过头来想想,也许被我们扔掉的线装书,还有古典世界的审美趣味和它的技术手段,都值得我们怀念。所以,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看版刻,看线装书。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古典世界的美在你面前呈现出来,而这个美本身既是技术的,也是文化的,更是精神的。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就必须回过头来,从原文、从白文、从版刻开始学习。

这一次跟东方出版社合作,我打算先试一下。从先秦到明清,20篇不同作家、不同文体、不同特点、不同版刻形式的古文,连带版刻在内,印刷出来给大家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涵芬楼借吴兴张氏南海潘氏藏宋刊本影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我会在小传里告诉大家我对韩愈的看法、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龚自珍的阅读;选文则由夏老师做了简要的注释,但没有做详注,而且会跟当下的注释有一些差异。但最关键的,也是我最想做的,是希望读者看版刻。版刻的对面是简体字印刷的白文,所谓白文就是没有标点,这样繁体字、简体字对照,然后由你自己来句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有一天,你能够在版刻本上自己读、自己断,那时候,你大体上就能够读懂那些不是很难的古书了,你的世界会变得宽广很多。

文字整理于“陈平原:古文如何新观”线下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

陈平原、夏晓虹 | 编注

《明清散文十家》

副标题: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陈平原 | 著

东方出版社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