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魏璟琪:向“新”而行勇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魏璟琪:向“新”而行勇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璟琪,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铁路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曾获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龙江工匠”等荣誉。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世界目光汇聚松花江畔。

5月16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哈尔滨举办。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铁路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魏璟琪团队,携铁路公路电动两用牵引车等产品亮相,借展会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让更多铁路“智造”走进大众视野。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别人走了她选择留下来

28年来,魏璟琪一直用心做好一件事——围绕涉铁市场的特种设备需求,攻关技术课题。

时间回溯到1996年。魏璟琪从大连铁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哈铁内燃机械厂。本以为是铁饭碗,去了之后发现厂子自负盈亏。

看到的是简陋的厂房、陈旧的设备,听到的是好几个月都开不出支、人才接连出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魏呀,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孕育更大的希望,厂子现在急需人才开发新产品,留下来、拼一把!”时任团队负责人、师父黄银华推心置腹地同她讲。

迷惘间,一张国外的公铁两用车图片闯进视野,这种车既能在公路上当汽车跑,又能在铁路上当“火车头”用。国内这个领域尚没有厂家涉足,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许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是啊,底子差上升空间也大,别人不干咱来干,还真不信干不出个样!

热情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彼时留着一头短发,“假小子”模样的魏璟琪义无反顾地加入攻关组。

可激动过后,问题随之而来。她是塑形成型工艺及设备专业出身,与轨道车辆设计风马牛不相及。巨大的知识落差造成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

怎么办呢?

魏璟琪咬紧牙关,默默对自己说:搏一把,谁怕谁!

说干就干。

她抓紧一切时间,自学了内燃机车、轨道车辆、工程机械、钢结构等实用技术。遇上棘手的车辆掉道等现实难题,在现场一次次地分析、改进、试验,一遍遍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在生产组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笔记足足记了3大本。

作业试验一般在野外,劳动强度大,对女职工来说有诸多不便。身为团队里唯一的女性,她愣是坚持了下来。

看到自己设计的公铁两用车车架、导向机械图纸变成产品实体时,她激动骄傲得无以言表。

汗水没有白流!艰苦的努力换来巨大的成功,公铁两用车的推广第二年就使工厂扭亏为盈,实现收入7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这次经历,魏璟琪内心越发坚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新、创造,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让铁路装备“铁路造”不再是梦想!

干,就干到最好。有一回工厂中标一台接触网、轨道参数综合检测车,该车自带动力源,整车长度可达16米,项目运行条件非常恶劣,曲线半径仅为25米。

常规结构无法满足运用要求,方案一次次被推翻。魏璟琪日复一日扎在现场,仔仔细细观察摸索,上网查论文找依据。线路上淤积脏物,常常男同事还没缓过神来,她已经麻利地钻到车底。“车下空间小,他们男人个子大,施展不开手脚。”她趴在下面一鼓捣就是两三个小时。

最终提出将整车改为前后两个车体,中间采用折棚式风挡铰接连接,每个车体配备两个单轴转向架的改造方案,成功通过了小曲线半径线路。其结构也成为国内首创,在现场一直使用良好。

“她身上就有那么一股冲劲儿,干什么都像样。”多年共事的“战友”,哈尔滨哈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主任李春明评价道。

“让头脑不断更新,让技术永不落后”

在科研领域她厚植匠心

起初,他们设计的公铁两用车仅能牵引300吨和1000吨两种规格,但逐渐,受限的规格不再能满足市场需求。推进公铁两用车型系列化迫在眉睫。

难题总是接踵而至。产品系列化重点在动力系统,匹配却需要对大量复杂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打了退堂鼓,魏璟琪不服输,一定要试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现场收集用户需求信息,夜以继日分析数据,一次不对,就两次、三次,甚至几十次、上百次。

考虑到公铁两用车主要用于铁路站段、厂矿企业,存在牵引调车作业工况的差别,她逐一分析。

天道酬勤。最终她探索确定了增加600吨、1600吨、2000吨3个最优的牵引吨位等级以及不同的动力系统,保证了持续牵引力满足不同牵引吨位要求,扩大了公铁两用车的使用范围。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让铁路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并跑’变‘领跑’,只有让头脑不断更新,让技术永不落后。”一路走来,魏璟琪的感受特别深。

产品的性能在不断提升,用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攻克技术壁垒,有段时间她走路睡觉满脑子都是设计构造,体重不知不觉掉了10斤。一天早上,又一夜无眠后,突然灵光一现——

用新能源代替原有柴油机作为动力来源,设置高度可调牵引装置配套各种车钩连接装置,满足不同种类被牵引车辆的车钩要求……由此逐步开发出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无排放物、低噪音、低能耗、大牵引力特点的公铁桥式电动两用车,迅速抢占了铁路系统内部市场,还因此荣获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她的大力推进下,产品加速迭代升级,“智能制造”遍地开花——

四轮独立驱动转向的公铁电动两用车,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四轮均可360°旋转,很好地满足了在狭窄空间上下轨道的需求。

无缝线路钢轨状态自动检测系统增加了沉降、雨量监测功能。

拓展的监测项点,为工务系统研判无缝线路状态提供数据支撑。

道砟挖掘机等15项产品科技成果还完成了技术评审,其中9项产品当年即实现成果转化推广……

今天,公铁两用车已经成为工厂的主打产品,产品遍布全国各地,远销到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哈铁工业集团也今非昔比,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的哈尔滨装备制造基地拔地而起,一流的设备、现代化的厂房,实现了几代工业人的梦想。

“众人拾柴火焰高,技术研发更是如此”

在勠力同心中再攀高峰

办公室4平方米的隔断内,电脑里存储的轨道车图纸,品类繁多,粉绿黄蓝的线条,勾勒出魏璟琪眼中最美的图画。

2018年,“璟琪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22年8月份,魏璟琪从公司下设的哈尔滨哈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调整到工业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岗位。她更加注重培育科研团队,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众人拾柴火焰高,技术研发更是如此。”天命之年,魏璟琪看着新进厂的大学毕业生,就像看到28年前懵懵懂懂的自己。她想:高素质人才如此紧缺,应该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贡献出来,手把手带着年轻人往前走。

在平日训练里,她对待新职大学毕业生总是严苛的,要求大家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三维图练习任务,提升设计能力。

工程师王雷在设计公铁两用车电机与车桥驱动箱联轴节时,结构不合理,径向方向无定位,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学,亲自示范。

“有些设计我们觉得在一定范围内就行,她总是说不能有任何一个‘差不多’。”

“她对专业以外的液压、制动、电气全都门儿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工程师王嘉彬研制一台JN5-10牵引车,魏璟琪虽没参与先期图纸绘制,却在审核把关时一眼发现车辆设计安装不合理的地方,并当场给出更实用、易操作的改进方案。“干,就干到最好”的道理,如今已深深刻进这个“90后”小伙子的心里。

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年轻技术骨干纷纷加入工作室。言传身教中,她已带出13名徒弟,其中5人成为技术专家。

工作室磨损的地板和工作台上留下的一处处汗渍,见证了这个团队勠力同心的付出。聚焦构建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他们致力于做专精特新“小巨人”,立足运输生产一线和“工业制造+智能”,与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工务部、货运部、车辆部对接16个项目,组织旗下两大装备公司集中精力共同研制站段急需科研产品,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落地见效。

目前,魏璟琪和团队已经研制了7大系列70多种产品,其中5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为企业累计创收达6亿元。

魏璟琪说,她最喜欢的就是和大家一起,团队作战,攻坚克难,变无数个不可能为可能。

碧海无痕,凭巾帼踏澜。不管多难的赛道,魏璟琪都敢为人先。凭借藐视困难的勇气和不服输的韧劲儿,她不断创造着铁路装备“铁路造”的新奇迹。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

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在更广阔的空间布局产业科技创新

于如诗如画的新时代

做敢闯敢拼的创新者

“璟琪们”重任在肩

期待更多“春天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中国铁路

编辑:黎书琴

审核:赵灯 赵岳

监制曾佳梅

走进廉江:“百千万工程”调研行,见证多彩发展篇章

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启运

湘粤非铁海联运再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