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2004年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单元,今年迎来了第二十个年头。亚新20年,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从这个平台走出来,被市场认可、接受,被世界关注。 在20岁生日之际,亚新过往的评委、获奖者、幕后工作人员,相聚上海国际电影节,重温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亚新旅程,点点滴滴的回忆和感受,汇集于亚新20系列短视频中……

《亚新20 × 贾樟柯》

贾樟柯

导演、编剧、制片人

2005亚新评委会主席

◉ 电影节就像聚光灯,把舞台、把那一束光投射给年轻电影人。

◉ 对电影的爱和信念可以征服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谈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亚新”:照亮青年导演的舞台

问:2005年,您担任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当时是“亚新”设立的第2年,也是您首次在中国电影节上担任评委,您是在怎样的契机下接受邀约的?

贾樟柯: 有幸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第2年的亚洲新人奖的评委工作,现在想起来也还是回忆悠长。那时候我刚拍完3部电影,一个年轻导演很荣幸能够得到上海电影节的信任,而且要担任亚新单元的评委会主席重任,我还是非常兴奋。

走了很多电影节,就会发现年轻电影人是非常有活力的。电影新的语言、新的可能性,包括社会生活最新的变化,最敏感的一个反应群体就是年轻电影制作人。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刚拍处女作的时候,很多同时期的年轻导演完成了首作,日本的是枝裕和、韩国的李沧东等,呈现了整个亚洲电影的创新活力。上海国际电影节决定要办“亚新”,我觉得是非常需要去支持的一件事情。它让上海电影节整个节目构成更加完善和丰富、合理和科学,既有成熟的工业作品,也有年轻作者带来的新潮流,这两个单元的导演同时在一个电影节,大家可以互相有创作上的呼应和启发。

我们过去常说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你要关注电影的动态,除了跟踪资深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年轻导演。

问:当时参加“亚新”的电影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作品或导演?

贾樟柯: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宁浩导演的《绿草地》,这也是宁浩导演标志性的作品,继他的《香火》之后,仍然是一部充满了作者性的影片,这之后他开始拍《疯狂的石头》,进入到另一个赛道,而且发展得非常快、非常成功,成为类型电影中的作者。另外一部我记得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造雨者》,非常有独特性,当时我们肯定了这部影片,觉得应该去鼓励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电影,那些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的电影。

对年轻人来说,我觉得不要一上来就拍简单的电影,要试着把自己复杂的情感跟自己生活复杂的环境,透过电影塑造出来、讲述出来。

关于电影节:发现电影新力量

问:亚新走过20年,在您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贾樟柯: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能够选择年轻导演作品进入到这个平台,利用电影节的巨大影响力,让电影工业、媒体、观众非常高效率地去了解最新的年轻导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同时,它也会给年轻导演的创作带来很多实际的帮助。帮助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到电影工业环境里,进入到媒体的视野、影评人的视野,介绍给世界,成为可以分享的文化。当然还有观众,电影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跟观众互动。

我一直比喻电影节的存在就像一个聚光灯,因为全世界年轻导演很多,他们在哪儿,他们拍了什么,需要一个聚光灯来照耀。这个聚光灯就是电影产业一直需要承担的一个角色,把舞台、把一束光投射给年轻导演。几乎所有的国际电影节都有一个潜在的欲望,就是要发现电影新力量。

问:年轻电影人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需要如何去努力?

贾樟柯: 一个导演进入到电影节的视野是第一步,之后还会面临非常多的挑战和压力。首先你和电影怎么进入到公众视野,怎么能够持续地工作、持续地表达。在不同的制片环境、科技条件下,是否能够有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直让自己的创造创新保持一种激情和现实的生存方法,让自己的表达得以持续。

这种创作的连续性非常重要,需要像上海电影节这样的电影节的持续关注,也需要导演个人有充沛的创作欲望。我觉得只有对电影的爱和一种充沛的表达欲望,才能够帮助导演克服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对电影导演提出的挑战,电影这个艺术就是在不断克服挑战的前提下,得以生生不息。

关于电影:不仅是你爱它,它也在爱你

问:您一直坚持自己的电影创作,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能否给年轻电影人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

贾樟柯: 电影一直吸引不同的电影工作者持之以恒地去拍摄它,去使用这个媒介,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实际上首先是我们看待自己的一个方法。就像写作是一个梳理自己感情的过程,写诗是抒发自己情感的一个过程一样,当你需要一个表达方法的时候,电影成为你唯一的重要的表达方法的时候,你跟它就是一个相依为命的关系了。

如果算上学生时代的短片,我已经拍了29年电影。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与电影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它就像过日子一样,当你用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去从事一个职业的时候,不仅是你爱它,它也在爱你。当你有困惑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挫折的时候,或者非常快乐的时候,甚至得意忘形的时候,电影都在帮助你表达,帮助你寻找一个心灵的出口。

所以跟电影建立起来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直能够往下走的一个最主要的条件。它可以是我们生存的一个依靠,同时也是我们精神的一个出口,它赋予我们、馈赠给我们的东西是非常多的。

问:从全球电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贾樟柯: 世界在变,国际电影界的观众、影评体系、年轻人也一直在变。当然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目前处在一个网络环境里,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趋势,碎片化信息带来的标签化趋势,给电影工作者带来很多挑战。

面对挑战,重要的是,电影工作者要有一种叙事的自信,要有完整表达自我生存状态的冲动。对于来自亚洲的导演来说,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定力,保持跟世界对话,让人们愿意去关注亚洲、凝视亚洲,去理解我们的生活。

目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生态日趋完整,有很好的创投体系、市场体系,也有短片的平台,这些完整的生态带给电影发展多元的助推。对于华语电影来说,上海电影节是一个展示自我的非常好的平台,已经影响到了电影的终端体系。但是它不是最后一步,电影节是我们起跑时候的一个助推器,下面的路要咬着牙跑下去,要跑得更长。

关于未来:变和不变

问:科学技术的进化和发展,会给未来的电影带来什么?

贾樟柯: 从技术层面来说,现在进入到了一个电影技术的活跃期,整个人类科技也是活跃期,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确实冲击着人类生活,特别是电影。有好几个翻译朋友说以后可能要失业了。

我觉得首先是要接受它出现,然后思考怎么使用它或者跟它相处。我一直相信任何事物一定有差异性,人类拍的电影跟AI拍电影之间一定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类电影的优点,什么是它做不到的,什么是我们的优点,让我们拍的电影更接近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方法。

电影艺术、电影工作者最值得钦佩的是有极大的熔炼能力,一切新的语言能力,最后都会被熔炼成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帮助电影语言逐渐地革新。这种接纳能力和熔炼能力,得到了电影史的证明,所以我对电影的未来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问:我们的电影教育如何坚守和创新,以迎接未来的变化?

贾樟柯: 面对瞬息万变的电影美学发展的活跃期、技术发展的活跃期,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为例,首先就是确定哪些是不变的,我们坚守这些电影的不变,包括电影的基本规律、电影历史发展的脉络,这些不因科技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通史。每个专业,导演、编剧、摄影,无论视觉还是声音,都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吸取电影10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这是不能赶时髦的事情,是要扎扎实实地从教学的基础做起。

另外一方面就是高度的敏感性。我们最早设立了AI课程,迅速捕捉最新的技术和艺术潮流。我们不能让学生变成无根的电影工作者,每天在迎接新的技术,但不知道电影怎么发展过来,基本问题都没解决;我们也坚决不培养固守的一成不变的同学。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坚守和敏感地捕捉新技术新潮流,来迎接任何变化。

给本届和未来参加亚洲新人单元电影人的话

贾樟柯: 不仅是对年轻导演,可能对于所有导演来说,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特别是对年轻导演来说,刚起步缺乏资源,缺乏被人了解,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东西是可以征服一切的,那就是爱,就是对于电影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新20年 电影新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出品

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文汇视讯

剪辑:王天赐

摄影:陈龙 张挺 周俊超 王竟成 陈彦锴

编辑:陈云峰

采访/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