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单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青山羊之乡”。2000年以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以及外来波尔山羊品种替代等因素影响,单县青山羊养殖规模每况愈下……单县青山羊产业发展如何破局?请看——

青山羊是单县特产,全身都是宝:肉是单县名吃羊肉汤的主材,毛皮是优质服饰材料,羊肠可加工成医用缝合线。

一边是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一边是存栏量越来越小,青山羊产业发展如何破局,单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索中寻找最佳答案。

保种繁育迫在眉睫

2005年,单县实施“万只羊富民工程”,政府出钱买母羊,投放农民庭院繁育。一年后,养殖户交出一只羊羔,给予另一农户,以此循环发展。

然而,受供给户养殖积极性不高、贡献能力不大等诸多因素影响,该项目维持一年,便无声无息地结束。

第二年,青山羊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青山羊养殖列入单县畜牧经济工作考核。由此,单县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开始向青山羊养殖倾斜,但青山羊保种与提纯复壮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跟进,且资金供需量大,发展前景难以估量。

虽说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是政府的责任,但仅靠政府“一头热”并非持久之计。

不完全统计显示,2019年单县青山羊存栏量不足1万只,且大部分与外来畜种波尔山羊等其它肉羊品种杂交,纯种青山羊面临绝迹,青山羊保种繁育迫在眉睫。

保种育种壮大种群

2019年是单县青山羊产业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单县建设了青山羊保种育种创新示范基地,实施青山羊提纯复壮工程,影响和制约的藩篱开始被打破。

保种基地从国家原种场引进800余只纯种青山羊,畜牧防疫人员通过对青山羊体型、毛色等基本特征观察比对,从养殖户圈舍选出800多只青山羊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排除外观相近、品种不纯因素,确保种羊纯度。

随之,单县瞄准品种改良,培育体型大、生长快的青山羊新品系,保证养殖高效益,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

单县人民政府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手成立单县青山羊研究院,凭借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业资源禀赋优势,建立单县羊产业发展“科技小院”,就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创新研究等进行攻关。

迄今,单县青山羊研究院完成1000多只青山羊的表型数据采集,通过杂交繁育,提高青山羊的养殖效益。

实践佐证,二代青山羊平均单体重量提高30%、生长周期缩短一个半月,平均养殖成本由一代青山羊的每公斤33.4元降至24.5元,单县青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打造“六位一体”全产业链

高韦庄镇高庄村养殖大户司全军是最先试水者。目前,司全军经营着一家存栏量约5万只的青山羊养殖场。令人诧异的是,司全军的成品青山羊并不全在养殖场,而是大部分寄养在“合伙人”的庭院圈舍。“这么大的体量,我们的养殖场显然不够用,我们将养殖场作为种群基地向周边辐射,把繁育的羊羔投放给合作社社员代养,待长成后按照合同价回收。”司全军解释说。

“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养殖模式,首先保证养殖户收益,企业、合作社方能盈利。养殖基地统一羊羔的供给、技术指导、饲料供应、疾病防疫、成羊回收等,解决了合作社、养殖散户的后顾之忧。对于资金不足的合作社,养殖基地先赊付种羊,待回收羊羔或成品羊时,再统一扣除。司全军说:“我们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规避了风险,这是发展养殖业的根本出发点。”

2022年10月,单县推广肉羊养殖保险,政府、银行、保险、农担“四方”配合,推行“羊保险”“羊贷款”等政策。每只羊保费40元,养殖户自费12元,其余由财政补贴。在保期间,因疾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原因直接造成肉羊死亡的,每只羊最高可赔偿1000元。

如今,单县养羊专项贷累计投放1亿多元,肉羊养殖保险总保额超过8000万元。截至今年5月,单县青山羊存栏量超过40万只,县内青山羊存栏量超千只的养殖场有10家,超百只的养殖户有132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单县最大限度地拓宽“羊产业”发展路径,成立了县属国资企业山东“单养千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县内青山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羊肉汤文化产业园、3万吨冷链智慧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及青山羊中央厨房,初步构建保种育种、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文化旅游“六位一体”全产业链,青山羊本地消化率达到100%。

从饲草种植到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再到品牌化运营……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无不孕育着青山羊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2024年,单县青山羊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菏泽日报记者 王富刚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