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集团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完善“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布局、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基于总部、国家创新机构、技术平台公司、协同创新团队、子公司“五位一体”的高效创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体制改革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6.59%,战新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94.1%。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加快建设凸显“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协同化、品牌化”等“六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始终确保轨道交通装备全面领先、全链领跑。聚焦高速、重载、绿色、智能、安全等技术发展方向,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迭代升级,巩固领先领跑优势,持续擦亮“国家名片”。2023年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稳居全球第一,国际市场签约额和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CR450动车组样车将在三季度下线。时速160公里至200公里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正式发布,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谱系化机车实现老旧内燃机车更新换代,国内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二是奋力实现清洁能源装备全面先进、全链领先。依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积淀,延伸发展以风电装备、新能源商用车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备,构建起器件—部件—系统—整机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已推出谱系化“风光水储氢碳”等新能源装备产品,储能装备跃居国内行业第一。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智能产品,培育数字产业,建设数据驱动型企业。2023年,中车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中车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上线运营,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1.25,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业务营收85亿元。深入贯彻“双碳”战略,以“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企业”的“6G”理念为统领,更加凸显“双赛道双集群”绿色特质。2023年,3家子企业入选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36家子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子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核心地位不动摇,以重大科技专项为载体,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做到技术早突破、成果早转化、产业早培育、企业早布局。一是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速列车用IGBT产品装车考核运行超120万公里,高速列车转向架用轴承装车考核超36万公里,运用状态均良好,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投入运营,实现自主化率98%以上、中国标准覆盖率86.9%,引领我国地铁驶入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新时代。央企攻坚工程二期8个项目,2023年完成攻关任务50%形成样品样机、20%实现应用验证和产业化应用。二是稳步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围绕“双赛道双集群”布局29个原创技术培育项目,完成“四性”技术突破17项,发布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目录231项。以产业安全和行业引领为主线,以标志性整机产品及场景为载体,全面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布局17种整机产品攻关及技术升级,着力突破57种关键系统和部件及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加速推进焕新、启航两大行动。围绕“焕新行动”29项任务和“启航行动”12项任务,研究制定加快布局发展战新产业46条支持政策,完成战新产业科研立项118项,加入11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2023年,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57%,新设法人占比5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组织、机制、人才、管理“四项保障”,努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组织领导。建立“9+1”(包括焕新行动、启航行动、原创技术策源地等以及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专项工作统筹推进机制,成立专项统推办公室,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争分夺秒、日夜兼程的坚定信心推进重大专项落地实施。为打造“双赛道双集群”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设立新能源、数智轨道交通两个技术平台公司,围绕“四性”技术,着力推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创新、集约创新、高效创新,加快实现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二是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实施骨干科技人才工资总额单列、薪酬保护等措施,提升骨干科技人才薪酬水平市场竞争力。实施科技人才激励三年行动,将激励成效与企业领导班子、领导人员年度综合考评挂钩,确保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到位。坚持一企一策,确定全级次子公司50个中长期激励计划,激励方案覆盖8000余人。三是加快建设中车人才高地。通过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突出选拔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核心科技领军人才,2人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人入选中央企业优秀科技领军人才。为搭建一流人才吸引集聚平台,成立北京科创公司,着力打造以北京为中心,以长春、大连、青岛、株洲+长沙为支撑的“1+4+X”中车特色人才高地。四是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保证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超过6%。在原创技术培育29个项目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持续扩大行业话语权,获批首批国家标准验证点,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居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