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城市作为终身学习的主战场,把目光投向学习型城市建设。而终身学习将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绽放光芒。

关键词: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学习型城市 数智化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董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现场

教育,被视为一种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社会契约,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

当下,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活中的选择;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成为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普遍共识。日前,2024“终身学习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本次研讨会旨在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新政策和新路径。这也是落实“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行动。

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终身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同行围绕主题,就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数智化教育等专题发表主旨演讲,在深度交流中为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理念:我们的认识起点

推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此为指导,各地广泛开展了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重点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已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我们所说的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实际上是面向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场所,通过不同主体组织实施的‘学习型+’。而从‘学习型+’到学习型大国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因此我们不叫学习型国家,而是叫学习型大国。它具有大国风范与强大的实力,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学习型大国的学习型关系构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这样解释,学习型关系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尊重、共享、开放、互助、包容、共同成长六个关键词。从学习型城市的学习型关系来看,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的变革与人的发展。如果说学习型城市的1.0时代是全民阅读,那2.0时代就是推进成长型、发展型的学习关系建设,未来的3.0时代将是一个新生的活力城市,这也是终身教育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以终身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我们需要关注当代终身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提出了终身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终身教育的国际化。紧跟终身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与步伐,是保证我们的研究不偏离航向并与世界接轨的重要路径。二是终身教育的本土化。任何一种国际教育理念都是基于广泛的共识,要具体化为一国之实践,需要一个消化、理解并付诸行动的过程。三是终身教育的立法化。终身教育从理念、思潮转化为实践都需要政策的支持,而任何一项成熟政策的最后归宿就是立法。这也是摆在终身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或信息现代化,它更需要思想、观念、意识以及方法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给予多元、深度的思考,在终身教育的思潮中积极进取、大胆改革。”吴遵民表示。

实践:我们的探索之道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引领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学习型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指南》,倡导全民终身学习贯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个过程。

“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其核心意涵为以学习型城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作为国内最早探索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史枫分享了北京在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经验。他表示,北京充分发挥监测引导和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研究先行—实施监测—培育示范—探索特色”点线面立体推进模式,营造了协同推进的共育共建共生新格局。未来,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将继续走向多元深度融合,将学习型城市与“人文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紧密契合,助力北京成为充满活力的大国学习之都。

以终身教育助力能源型城市转型,位于徐州市的中国矿业大学有着自己的实践智慧。中国矿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万志军表示,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校地融合和产教融合。中国矿业大学对原来矿业造成的“伤疤”进行生态修复,用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等新理念,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在科技创新与提升支撑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并通过矿大学科优势,与徐州市共同打造了国家级安全应急示范基地。“未来,继续教育学院将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校地融合,更好发挥人才服务社会的引领作用,助力地方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万志军说。

多年来,苏州市不断丰富、完善“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州形态终身学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沙涛表示,一是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顶层设计,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通过高质量的社区学习、高品质的老年教育、项目化的技能培训、泛在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多场景下的高质量学习服务;三是通过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数字化支撑、积极参与交流合作等,加强服务保障,构建学习型城市支持体系。未来,苏州将进一步促进个体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融合,延续崇文尚学之风。

技术:我们的数字化之路

终身教育背景下,应如何建设数字化学习型城区?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彦表示,学校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一方面瞄准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建设“落地生根”的职业教育专业;另一方面瞄准学习型城区建设,开展“职教惠民”带动社区教育,创新了服务学习型城区的建设路径。另外,通过产、教、城融合,建设了特色现代生活服务专业群,培养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人才。以职业院校数字化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方面,一是构建支持终身学习的数字教育体系,提升学校数字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构建“院校+平台+网络”数字教育模式,使其成为撬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杠杆;三是构建有效整合终身学习理念与数字化教育技术的智慧学习生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构建数字化转型与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融通、融合、融汇的有效形态,打造全民共学的融合场域与生态。

关于数字化与学习型城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桂敏提出了空间生产背景下数字学习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思考。她表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发展,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建筑和城市可以实现对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智能监控和管理,降低能耗和排放,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桂敏认为,空间生产下学习型城市的价值意蕴在于:一是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环境;二是重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塑造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三是关注居民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更新教育理念,重构服务体系,这是未来建设学习型社会数字基座的根本。”

当前,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培养、提高学校师生和全体公民的终身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开拓城市学习的新天地,在数字化转型中创建多元和谐的终身学习体系。”南京大学教授桑新民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生长点与攻坚战,要加快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公共学习服务平台,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融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健康活力。终身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应用当代教育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文化、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建教育内外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的时代使命,以此实现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让城市教育系统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