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8日,山东诸城市三官庙村一位女知青因急性肝炎而去世,走完了她短暂的27年,这位女知青就是烈士遗孤廖晓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是,这一年出生的婴儿都幸运地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廖晓东却在这一年失去了双亲。她的父母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小东的父母永远留在了南下进军的路上。

养父母是经过战火洗礼的革命前辈,深知战友之托的沉重。他们没有溺爱孩子,带给她的是严格的教育,使她最早戴上了红领巾,年年的三好学生,这给养父母带来了很大的欣慰。但,历史改变了她的命运。

1968年,“文革”高潮中,北京传来一个伟大的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号召像一阵飚风,吹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有着满腔热情的中学生们都沉浸在这一伟大的号召之中。

时已高中毕业的廖晓东情绪非常激动。她兴奋地向父母讲述起这几天同学们纷纷报名上山下乡的消息,中学生已经停课了,大批大批的学生正被军用汽车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听了这些消息,父母沉默不语。说真的,对毛主席的号召,他们是坚定不移地拥护和响应。但把自己抚养的烈士女儿送到农村去,他们却怎么也接受不了。女儿的才华他们非常了解,她未来一定是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她在学校里创作的歌曲被同学们广为传唱。

廖晓东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思想上却背上了一点包袱,父亲在廖晓东的眼中一直是神圣的,这不仅因为他是市政协主席,而且他还是跟随毛主席长征的老红军。

父亲的劝解没能阻止住廖晓东的选择,她的一位好友徐丽又来劝她:“你的行动虽然伟大,但不现实。全国那么多的知识青年,全部涌到农村去,农村承受得了吗?”

“你怎么能这样理解这场伟大的运动呢?”对徐丽的话,廖晓东感到好笑,“跟我一起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去吧。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年,长在红旗下,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会大有作为的。”

徐丽淡淡一笑:“我也许是对运动理解不透,不过我认为我们这代青年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实事求是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点又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这同样也是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我不知道能不能适应。”

“从头学起嘛。”廖晓东打断了徐丽:“我们掌握的知识太少太少,真的应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拿定主意了,你如果真是我的好朋友,就不要拦我,与我共同投入到火热的农村生活中去吧!”

徐丽劝说无效,黯然离开。几天后,她送给廖晓东一份下乡申请。廖晓东激动地一下子抱住了她:“我知道我们会走到一起来的。”

很快,她们被决定第一批安排上山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