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复读16年,引来无数争议,会不会再次复读唐尚珺没有给出肯定答复。今天,新浪热点报道了一个女孩瞒着父母复读6年的故事,感人至深,让人心生怜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和(化名)是家里的唯一女孩,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爸爸妈妈两人相看两生厌,经常吵嘴甚至家暴,把孩子扔给农村的奶奶带。杨和痛恨父母吵架,痛恨父母区别对待男孩女孩。就在杨和准备稀里糊涂走农村女孩老路:考不上好的大学就嫁人、生子、带娃时,奶奶罹患宫颈癌活活痛死的事,刺激了杨和,决心靠自己努力读书改变命运。

与内容不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内容不相关

第一年高考,没有家人送考,杨和考了一个二本的分数,家长群里的一句话:“女孩子,上个过得去的大学就行了!如果是男孩,想复读个几年也没关系,只要他有劲去读。”更是狠狠刺激了杨和,在羞愤中,杨和决定:瞒着家人去复读。

杨和通过小手段,让父母以为自己在云南某高校读书,在南昌找了一所学校报名复读,暑假吃尽千辛万苦,打工攒下学费和生活费。开学后凭着个人努力,争取到打零工机会,下了晚自习去酒店洗盘子,十点十分前赶到宿舍,周六周日在机构全天当老师,只有自己挤时间学习。

与内容不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内容不相关

第二次高考,比二本高40分,离一本线差5分。杨和认为成绩对不起自己的努力,继续复读。

第三次高考,离一本线差1分,继续复读。

第四次高考,因急性肠炎晕倒在英语考场,继续复读。

此时失去了兼职机会,经济上遇到难题,在原来一起复读的室友集资和介绍家教的情况下,完成复读,第五次高考,超一本线1分。杨和大受鼓舞,继续复读。

第六次高考,超出一本线51分,可以报211的较差专业。这次,杨和再次犹豫,五年来的卧薪尝胆,奶奶死前的腐朽气息刺激了她:我是不是可以考985?于是再次复读。

媒体报道配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报道配图

第七次高考,只超出一本线32分,211都上不了。杨和迷惘了,走入了思维的误区,难道只能认命?想到了自杀,在最后一刻发现自己害怕死亡,哭着确认了志愿。

入学后,在刘姨帮助下,发现自己的认知出了偏差,把人生的长跑看成了短跑,把高考看成了唯一的改变命运机会,于是和家庭和解,收获母爱,重拾自信。

媒体报道相关内容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报道相关内容截图
媒体报道相关内容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报道相关内容截图

教育人结语

杨和复读6年,和唐尚珺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一个农村女孩,杨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女孩的考不上好大学嫁人、生子、带娃,最后像奶奶一样病痛得不到医治被活活痛死的老路。本质上,是想通过读书消除对女性的偏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复读的路上,杨和吃了更多的苦,走得更加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唐尚珺一样,杨和也是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把高考看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和复读死磕6年,甚至绝望到想自杀,幸亏生的希望挽救了她,最后在刘姨和妈妈的帮助下,走了出来,和家庭和解。

杨和的抗争故事,反映了当下影响到农村女高中生成长的因素。家庭贫困、教育资源不均,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忽略,农村高中女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更多,需要各方面努力给予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杨和瞒着父母复读6年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不易。她以高考为跳板,试图改变命运,走出农村女孩的传统道路。然而,高考并非唯一出路,她在抗争过程中历经艰难,甚至陷入绝望。幸运的是,她最终找到了方向,与家庭和解,收获了母爱和理智的力量。这个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反映了农村女孩成长所面临的挑战,呼吁教育等各方面给予农村女孩更多关注和支持,给她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