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电动车如同春天里的花,遍布每一个角落。它们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还因为低碳环保成为了新时代的代表。那时候,政府对电动车的态度还是相当宽松的。街上的电动车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式各样的电动车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街上,你向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能看到不止一辆电瓶车存在,既方便又环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政策的一次次收紧,电动车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从最初的无序发展,到如今的严格管理,再到20多万人连夜查电瓶车,很多人不禁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以后如何上班,如何送孩子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辉煌,电瓶车的黄金时代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电瓶车似乎就是为中国人而发明出来的,也是为了中国人使用的。因为它太贴合中国的情况了。

电动自行车的前身是传统的自行车,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就已成为中国家庭的标配之一,被视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自行车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出行效率的需求。90年代,随着电力辅助技术的引入,电动自行车应运而生,迅速成为中国特色的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发达国家很多人拥有汽车,不需要购买这么多电瓶车,但我们还有很多人收入并不高,他们需要比摩托车便宜和方便,比自行车快捷和轻松的交通工具,电瓶车无疑就是最适合的;而比我们经济差的国家,在基础建设上又输了我们太多,没有铺设得全面的路面,没有国家电网的超级能力,也没有随处可以得到的充电线路;甚至于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让电瓶车的续航根本没法用,去串门找亲戚可能就得几十公里,但电瓶车,我们可以,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不高,基础设施完善,这太适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进入21世纪,电动自行车在中国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2005年,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2320万辆,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超过2.5亿辆。电动自行车不仅成为居民重要的出行工具,也成为了外卖骑手和快递员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18年中国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营收额达到1119亿元,显示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巨大经济价值。同时,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也带动了电池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锂电池的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那些年真的是电动车的黄金时代。

发展起来了就开始限制

当初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地方也在鼓励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街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的情况,这些电动车价格一个比一个便宜,续航一个比一个长,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国产厂商卷起来了以后,你想到的所有点它的身上都有,但这个时候,政府发现,电动车太多了,出事太多,而且没有买保险,经济实力也不好,出事以后无力承担修理费用或者医药费用,而且自燃危害还很大,于是政府开始收缩政策,电瓶车的限制时代来了。

第一招:限速

我相信大家肯定见到过跑得非常快的电动自行车吧,一些改装的车子,居然能够跑出60公里每小时,甚至更高的速度,而电瓶车周围可是没有防护的,一旦撞上什么东西,基本就是车毁人亡的结局,很多人根本也反应不过来,于是第一招来了:限速。

政府出台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该规范在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新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对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进行了限制。根据这一规范,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这个速度怎么说呢?只能说非常的安全,至于其它的嘛,可以自行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政策实施以后,电瓶车的速度全面下降,当然也催生出了另外的产业,就是限制器解除,买的时候是限速的,回来以后简单操作就不限速了,甚至一部分厂商为了竞争,直接教顾客如何在登记以后解除限制,这招的效果似乎并不大。

第二招:限制续航

这个第二招可能有人有一些疑惑,为什么要限制电瓶车的续航呢?不是越长的续航越好吗?而且续航长也没有什么危害吗?

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它确实有非常大的危害。因为很多厂商为了有竞争力就需要提高自己电瓶车的续航能力。但众所周知要从能量利用的角度提高电瓶车的续航是非常困难的。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电池电量上更大的电池,装更多的电池。只要电量更多,自然续航就会变得越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电池的容量越做越大,而电瓶车为了控制成本,电池的本身质量也不是特别好。就会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比如短路或者起火。而一旦一个电瓶车起火了,往往是整栋楼都有巨大的危险,想必相关的新闻大家也看过了。所以政府想要的办法是限制续航里程。本质上其实是为了限制大电池,从而让电池变得更加的安全。

当然这一张还是非常有效的,确实限制了。续航以后电池的电量就不能做的太大了,让电池变得更安全了一点点,但也给很多人的出行带来了不方便,因为续航简短以后,如果上班的单位特别远的话,可能随着电瓶的老化,根本就不够一个来回的。

第三招:限制重量

随着电动自行车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型号的电动自行车,其中一些型号的重量超过了安全标准。这些重型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重量大,制动距离长,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而且在上下坡、转弯等情况下更容易失控,给骑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带来威胁。

所以政策明确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的重量限制。根据这一规范,电动自行车的整车重量(含电池)不得超过55千克。这一限制目的是在确保电动自行车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减少因重量过大导致的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一招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为了在续航尽可能长的情况下保证重量不超标,一些厂商就开始做减法。减少周围的防护设施,把这部分的重量移动到电池上去。使续航变得更久,吸引客户,但安全性能实际上是下降了的。

第四招:佩戴头盔

2022年12月1日,政府发布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的新国家标准(GB 811-2022),并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是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领域的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它对电动自行车的相关配套设施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

具体如下:

1、固定装置稳定性:要求头盔必须有可靠的固定装置,确保在骑行过程中头盔能稳固地固定在头部,即使在碰撞时也不会脱落。 2、佩戴装置强度:头盔的佩戴装置,如带扣和紧固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撞击时的拉力,防止头盔在关键时刻脱落。 3、吸收碰撞能量:头盔设计必须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减少头部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降低头部受伤的风险。 4、耐穿透性能:头盔材料和结构必须能抵抗锐器穿透,保护头部不受尖锐物体的伤害。 5、护目镜性能:如果头盔配备有护目镜,护目镜必须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抗冲击性能,保证骑行时的视线清晰,同时保护眼睛不受飞石等异物的伤害

带来的影响是,所有人必须单独购买一个新的合规的头盔,而且骑车的时候必须带上,这当然是为所有人增加了一笔负担,但你说有没有效果,是否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呢?肯定是有的,就如同汽车的安全带一样,肯定有效,而且直接快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招:25万人出动的夜查行动

在2024年5月,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动自行车收缴行动。这场行动由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执行,目标是违规停放、违规充电以及非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据报道,这次夜查行动是为了解决电动车充电隐患、消防安全问题以及应急处理措施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夏季来临之际,温度升高,电瓶车事故的高发期也随之到来,因此夜查行动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首次夜查行动在5月23日晚进行,全国共组成7.4万个夜查小组,累计派出各级各部门检查人员25.6万人,仅浙江省一夜之间就收缴了3万余辆违规电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个人觉得,夜查电动车的事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更像是堵而不是疏。那些本来停在楼下的电动车被推到了老远的地方去,有些人电动车没地方充电,急得团团转,等检查一结束,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完成任务而检查,不管老百姓实际面临的困难,不去解决根本问题。现在最需要的是设身处地考虑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苦衷,想办法提供方便的充电、更换电池和淘汰等服务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罚款和收缴,这应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很多东西都有一个词叫做调控,电瓶车不多的时候,发布政策鼓励,太多了就提高要求,减少数量;人口不多的时候鼓励生育提供劳动力,人口太多的时候尽量减少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所有政策都是如此,这本身也是全世界通用的管理手段,但作为普通人而言,却是会感到很多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