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喜欢在水库垂钓的钓友们,有没有发现一种比“白条鱼”体型还要小的鱼,外形酷似白条,但仔细一看却有些差异,看起来有点像个体很小的“白鲢”。这种鱼在一些水库数量极多,垂钓的时候,一次能钓一连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看看这种鱼,如果不说的话,大部分网友会将它们认作是白条鱼,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白条,而是另外一个鱼种——池沼公鱼,也称小公鱼

这种小鱼看起来其貌不扬,个体也不大,它们能搞出什么大事情?不少点进来看的网友,可能以为小编要搞“标题党”,其实不然,这种小鱼看似很小,却真的搞出了大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遥远的博斯腾湖,池沼公鱼曾经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物种大战”。

博斯腾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在这里曾经生长着一种十分少见的鱼类——新疆大头鱼,它们的体长大概在80—94厘米,体重12—14千克,体重最大的可达50—60千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是这种十分珍稀的鱼类,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然绝迹。

经过溯源,鱼类专家们发现罪魁祸首为一种名为“五道黑”的河鲈,当地在引进鱼苗的过程中,不慎混入了一批河鲈,它们身上长着不少硬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头鱼对其也无可奈何。河鲈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吞食鱼苗,大头鱼繁殖的速度赶不上被吃掉的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大头鱼就绝迹了,河鲈反而泛滥成灾。

这个时候,池沼公鱼又“粉墨登场”了!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主要经济鱼种大头鱼基本绝迹,为了保持湖泊良好的效益,人们又把池沼公鱼引到博斯腾湖。

没想到,这种外表上看着比白条鱼还小的“小小鱼”,竟然又成了河鲈的杀手!池沼公鱼的独门绝技是善于采用蚁群战术,通过大量繁殖的方式,不断繁育后代。

池沼公鱼虽然不能吃掉河鲈,但它们可以大量吞食河鲈的鱼卵,河鲈产下的卵还没来得及孵化,就已经被吞噬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剖开一条小公鱼的肚子看看,就知道这种小鱼堪称“繁殖机器”。一条小小的公鱼,一次产卵量可达上万枚。看看它们小小的肚皮里面,除了鱼卵之外几乎看不到别的东西。

通过疯狂产卵,大量繁殖,然后采用“蚁群”战术快速吞食河鲈的鱼卵,不到10年时间,在博斯腾湖泛滥的河鲈,已经被吃到“濒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沼公鱼摇身一变,成了博斯腾湖的主要经济鱼类。

小小的公鱼,上演了一场绝杀,成功逼退了河鲈。不过,它们好像并不能挽救新疆大头鱼的命运,因为它们吞食鱼卵并没有选择性,只要是鱼类产的卵,它们都吃。

所以,池沼公鱼表面上看起来弱小,实际上却很能搞事情,可以轻松把其他鱼种秒杀。

池沼公鱼是一种冷水鱼,原产于北太平洋两岸和北冰洋沿岸。在国内,它们的原产地应该局限于东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图们江下游有自然分布

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池沼公鱼便被人为引流至北方地区的许多水库、湖泊中,如今,在很多地方,它们已经安家落户。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除了东北的黑龙江等区域之外,池沼公鱼都算是一个“入侵鱼种”,虽然在博斯腾湖它们曾上演绝杀河鲈的好戏,但对其他鱼种来说,池沼公鱼同样存在很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在郑州的尖岗水库,池沼公鱼也已经安家落户,之前这个水库常见的翘嘴鱼,数量已经很少。每年冬季12月份至来年2月份,尖岗水库有大量池沼公鱼在繁殖,这种鱼在前些年数量不多,但近年来已经在多地水库当中被发现。

每到冬季,北方的垂钓爱好者喜欢冰钓,尤其是垂钓池沼公鱼,有时候小半天能钓获上千条,可见这种鱼的数量之多。

喜欢像清道夫似的吞食其它鱼类的鱼卵,池沼公鱼似乎就是一群“披着羊皮的狼”!虽然它们的味道一绝,在不少地方一度成了出口的创汇鱼类。在国际市场上,公鱼是非常吃香的。比如在韩国,公鱼被视为儿童和老年人的高端营养品,每年的需求量都在2000吨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很多地方,池沼公鱼本质上还是属于入侵物种,带来的生态危害可能要远远大于经济收入。在河南、江苏、云南等地,池沼公鱼已经被列为“入侵鱼类”。比较惨痛的教训是云南的滇池,池沼公鱼在这里也已经安家落户,这个入侵物种导致滇池本土鱼数量减少,引起生态失衡,是导致滇池蓝藻频发的诱因之一,如今这个问题仍旧困扰着滇池。

所以,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公鱼,虽然它们个体不如“白条鱼”,却特能搞事情,给多地带来了头疼的生态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外表看似柔弱的鱼类,在引入的时候还需要三思,谁知道它们是不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