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小哥在植物园里面逛兰花展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有一朵兰花似乎扭动了一下,起初小哥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结果仔细一瞅,发现了一只正在伪装的兰花螳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到图中的兰花螳螂了吗?

没办法,它模仿得实在太精妙了。

不只是兰花螳螂,还有一些“伪装大师”也喜欢模仿花的样子,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直到人们发现它们的真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花还真的“花”

历史上,兰花螳螂的发现史其实与上面的故事颇有几分相似。

1879年,一位旅行家詹姆士·新斯顿在爪哇岛遇见了一株奇怪的兰花,当蝴蝶、蜜蜂等昆虫靠近它时,“兰花”突然张开了它的花瓣,将其捕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 图源:James O'Hanlon

这番操作让詹姆士惊讶不已,于是他把“兰花”画下来,并寄给了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起初,华莱士还以为这是某种食虫植物,例如捕蝇草。但经过观察,他并没有看到“兰花”的消化部分,反而看花瓣像是一根根的。最终他认为这是一种螳螂,而且是进化出了花瓣颜色、会模仿兰花的螳螂。

那么为什么螳螂要模仿兰花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绕不开生存和繁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花螳螂雌性比雄性大得多 图源:Jason Zhu

与大多数螳螂一样,兰花螳螂也有着新婚之夜“吃丈夫”的传统,这是因为雌螳螂在交配期间需要大量进食,来保证后代的生育数量。

不过雄螳螂虽然能吃,也只能吃一次啊!甚至有可能还吃不到,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雌螳螂开始朝着“做花”的道路前进,而且一不小心还当上了“花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兰花螳螂“骗”来的蝴蝶 图源:James O'Hanlon

有研究发现,兰花螳螂在某些授粉昆虫眼中,甚至比真正的兰花更有吸引力,例如一队蜜蜂原本按照既定的路线飞行,但当它们发现了兰花螳螂伪装的“假兰花”后,甚至会偏离原本路线,朝着兰花螳螂所在位置飞去。

究其原因在于,兰花螳螂伪装出来的兰花更大、颜色更多,对蜜蜂来说,这就是优质蜜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Vince Adam

所以说,兰花螳螂可谓是在“做花”这件事上卷到了极致,更有魅力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兰花螳螂虽然抢了真兰花的风头,但当前来授粉的昆虫们遭受迫害后,它们还是会投向真正兰花的怀抱,所以也算是间接帮助兰花吸引了更多的授粉昆虫,两者算是互利共生关系。

至于为什么选择模仿兰花,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答,有科学家猜测可能是螳螂选择向花的道路进化时,旁边正好就是一株兰花。

你装花瓣,我装花蕊

我们都知道,蜘蛛一般都是结网打猎生活,但有一种蟹蛛放弃了这项传统手艺,也改行去“做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雏菊上的雌性黄色蟹蛛 图源:britannica

它们会模仿不同花朵的颜色,当它们隐藏在某种花中间时,会将身体表面变成与花相似的颜色,其目的则是捕捉前来授粉、采蜜的昆虫,同时也想骗过它们的捕食者。

在动物的交流沟通中,颜色是一种很讲究平衡的手段,一方面动物需要让同类能够识别自己,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让猎物或者捕食者发现,这就很考验“伪装者”对颜色的把控能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Wikimedia common

通常来说,不同生物的光感受器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它们的视觉系统所能看到的色彩范围也不同。例如鸟类有四种视锥细胞,分别是红、蓝、绿,再加上紫外线(uv),而大多数膜翅类昆虫只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是蓝、绿和紫外线(uv)。

为了在猎物和捕食者眼中“消失”,蟹蛛需要精准匹配花朵某个部位的颜色。

举个例子,当蟹蛛在一朵花上隐藏时,对于鸟类,它们通过四锥色觉系统观察,会看到蟹蛛伪装成的花冠比真实的花冠更亮一点,但由于鸟类在观测小目标时,会自动消除部分色差,所以不会察觉到花朵上的细微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藏在白色花瓣中的蟹蛛捕食蜜蜂

同理,一些访花昆虫(如蜜蜂)也是如此。这样一来,蟹蛛的颜色模仿能力在捕食者和猎物的视觉系统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除了颜色的小把戏,最近中国科学家还发现了雄性蟹蛛的另一个新的骚操作。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片热带雨林中,一只雄性蟹蛛趴在雌性蟹蛛身上,在一大片花海中,它们俩就像一朵“完整的花”,发现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生存选择进化出的合作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雌性蟹蛛大多数时间都在花朵上伪装着,而雄性蟹蛛如果想要有交配的机会,就必须跑到花朵上找雌性。

但雄性蟹蛛还得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不被捕食者发现?为此,它选择爬上了雌性蟹蛛的背,伪装成了花蕊。这样捕食者就会产生它俩是一朵花的错觉。这种合作模式既能提高生存率,还能提高捕食效率,也算是一举两得。

总的来说,不管是兰花螳螂的精妙模仿还是蟹蛛的颜色把戏,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生存压力,毕竟,谁的生活不是带着“伪装”在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鱼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

清蒸鱼头、麻辣鱼头等各种鱼头爱好者

责编:董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