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学杰教授团队在《自噬(Autophagy)》杂志(2022 IF:13.3)发表题为"Bunyavirus SFTSV NSs utilizes autophagy to escape the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非结构蛋白(NSs)诱导完全自噬,并将宿主抗病毒蛋白捕获在自噬囊泡中以降解并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蜱传布尼亚病毒,自2006年在中国中东部丘陵地区发现,可引起病毒出血热性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死率最高达30%。目前,我国超过25个省份报道有SFTSV感染,且感染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对SFTS进行防控和治疗,对我国及周边国家的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自噬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细胞降解和再循环过程,可以降解入侵的病毒颗粒,控制病毒复制,激活免疫应答。然而,许多病毒已经发展出各种策略来破坏和/或操纵自噬途径。NSs是SFTSV 的非结构蛋白,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NSs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将多种抗病毒蛋白隔离在包涵体中以逃避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但SFTSV NSs与自噬的关系及其如何促进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不清楚。

本文作者发现NSs 通过与 BECN1 的 CCD 结构域相互作用,促进了自噬复合物BECN1-PIK3C3的融合,从而诱导了完整的自噬。在诱导自噬的过程中,NSs 将 TBK1、TRIM25等抗病毒蛋招募到自噬囊泡中,并且在自噬溶酶体内将这些抗病毒蛋白降解,从而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此外,缺失IB结构域的NSs降解抗病毒的能力明显减弱,IB结构域对于自噬以及免疫逃逸具有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SFTSV NSs在自噬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的示意图模型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实了SFTSV NSs在诱导自噬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揭示了SFTSV操纵宿主细胞的自噬、降解抗病毒蛋白分子、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该论文共同作者为武汉大学博士生李泽敏、实验师段姝慧、硕士生余天美、博士生李邦以及博士生张纹康。通讯作者为武汉大学于学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周传敏研究员。本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来源:Autophagy

编辑:吃一口小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