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接触的青少年个案越来越多,我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对学校的抵触情绪,他们不愿意踏入教室,甚至对学校产生了逃避和害怕的心理。

这些孩子,他们的行为表现往往以“不来上学”为起点。起初,他们可能会以肚子痛、头痛等生理症状作为逃避上学的借口,然而这些理由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缺席情况会逐渐加剧,从每周缺席一两天,演变为每周只出现一两天,甚至长期不来学校。

对于这样的孩子,学校的立场也是非常头痛的,在初期,班主任、年级老师会联合家长,持续地观察,给孩子做心理工作,试着在情况更加恶化前,找到原因,或者是试图将学生拉来上学。

有时候,若这位厌学的学生,他的抗拒理由,是相对能理清的,例如有确实在逃避或感到焦虑的对象、不良的人际运作或社交状况、分离焦虑的情况、校外活动吸引力大过学校等等。但大多时候,就算学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掌握或推测,但这些“原因”,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

因此,在与学校合作的经验里,每当我接到厌学的个案,往往都已经是拒绝上学好一段时间了,或者之前已经有心理老师或其他心理咨询师的介入过,但碍于困顿的胶着局面,无法继续协助或被学生拒绝,而又辗转来到我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我的工作取向,我重视的是一段关系,一段人与人最真诚的关系。因此,当我与厌学的孩子咨询时,我常常提醒我自己:“我不是老师”。

我不是一位教育者,我也不是一位训导老师,更不是这孩子的家长,我是一个人,一个想要在这短短咨询的时间里,进入这孩子心中的人;或者,让这孩子愿意打开心里那闭锁的门看看我,让我看看他的人。

厌学的孩子,不见得是成绩不好的人,也不见得就再也走不出去这个家门。厌学的孩子需要的,往往只是被接纳和包容,在这段时间里,不被放弃但也不被苛责的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我会先与孩子的家长做一个沟通和访谈,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但最重要的,是了解家里的气氛和教养方式,也帮助家长做出觉察。因为,除了孩子的先天气质以外,其实家庭气氛和教养,是影响孩子面对挫折及困境的重要因素。和主要照顾者的关系、能否与家人沟通讨论自己的困难和心事、能否从家人身上得到支持,这些都是影响厌学孩子预后的重要因素。

接着一边与孩子进行咨询,一边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人员等密切地沟通。每次咨询结束后,简单地了解这一周彼此在协助孩子上的状况,也会将咨询里的发现跟能够的着力点提供给老师做参考。因为,陪伴厌学的孩子,绝对不是英雄式单枪匹马的工作,而是一个与多方密切配合的工作。

从与学生建立关系开始,便要能够确认这是一段长期且持续的稳定关系。以我自己的经验,持续一年下来,以心理治疗为主,佐以运动、写作、阅读、游戏等方式,并与家长及学校老师密切地合作中,才逐渐让学生稳定地回归学校。虽然仍无法跟上正常的学习节奏,但已经可以有限度地配合老师安排的活动、每天来校、参与考试等。

这样的进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而是要放慢脚步,陪伴孩子慢慢走,慢慢看见前方的路,才得以有所进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厌学孩子咨询的过程中,挫折感和失落是常有的。因为,面对反复、不稳定而焦虑、逃避的一个灵魂,你就像在一团纠结的毛线中试着理清一样,越是着急,越会影响彼此的关系,甚至会让原本愿意与你沟通的孩子,选择逃避或拒绝你。在我的经验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告诉这个孩子:

“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要每天去上学,也不在乎你去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学习,我在乎的是你,你的心情、你的难过悲伤、你的焦虑或担忧、你的开心或喜悦、你喜欢的书、你想和我分享的一切……我在乎的仅仅只是你。所以,我知道,我有时候不小心因为着急,让你有了压力,所以你低头不语。但没关系,我只是想陪着你,在你有需要的时候,你的身边还有我。”

陪伴厌学的孩子,从放下成见、放下担心开始,用孩子的步伐,陪着他慢慢走,沿途的风景,有你陪伴,我们等待并倾听,因为,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