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常晖

日前,美国白宫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18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车的涨幅令人大跌眼镜,关税将从25%升至100%。继之,欧盟委员会步美国后尘,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调查期间,欧盟可以下令海关对进口产品进行监控;若调查结果显示需征收反补贴税,其税将追溯到货物在海关登记之日起。

欧委会说,欧盟成员国的海关进口量,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期间大幅增加,与去年同比增长了14%,而从中国进口的补贴电动汽车,正对欧盟境内的汽车生产商产生负面影响,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笔者留心到,此次欧盟进行的所谓反补贴调查,是自上而下的行为。这意味着欧委会自行启动反补贴程序,而非应相关行业的要求。对反补贴程序感兴趣的公司,可在启动通知发布后37天内向欧委会提交意见,欧委会将在13个月内完成相关调查。调查程序完成之前,欧委会有权采取临时应对措施,而通常这种措施会在九个月内产生。

在欧盟眼里,“去风险”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欧盟眼里,“去风险”迫在眉睫。

布鲁塞尔希望借此调查,降低经济风险,并变得更加独立于世界市场。然而,正如在美国的普遍反应,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保护性关税,也将使欧盟成员国的电动车市场匮乏,穷人更是捉襟见肘,因为转型成本高不可攀。欧盟的汽车大国德国,其重镇慕尼黑乃中国电动车设计中心,当地业内人士对欧委会颇有微词,认为此般“去风险化”只会延缓欧洲的环保进程,将欧洲逼进电动车死胡同。

然而,在欧盟眼里,这样的“去风险”迫在眉睫。欧盟计划的“绿色经济重组”,即从内燃机转向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已完全依赖于中国的电子革命。锂或硅等原材料以及蓄电池等都必须从中国进口。此局面令欧盟不寒而栗。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大力开拓,已有20余年历史,而欧盟几近一张白纸。“现在发展新集团来抗衡中国,无异于自取灭亡,”德国《周五平台》发文说,“即使国家尽最大努力,通过自己的产业政策效仿中国,以重建具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也已不切实际。”

无论欧美如何反应,中国电动车已势不可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欧美如何反应,中国电动车已势不可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的延伸工作台,比如在太阳能系统的简单组装方面。不过,利润更高的光伏产品本身,其生产地还是中国。

回到电动车话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明年起,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将在欧洲生产“次紧凑型车”,即B-Segment(英国称其为Supermini,北美为Subcompact)。这意味着比亚迪将绕过“进口车”定义,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性关税的影响。而比亚迪的小型汽车,会比欧洲竞争对手的汽车便宜得多。目前,B-Segment的知名车型包括大众Polo、欧宝Corsa和雷诺Clio等。

比亚迪欧洲市场营销主管彭妮·彭(Penny Peng)在接受经济杂志《资本》采访说,这些小型车将在比亚迪位于匈牙利的首家工厂生产,以适应欧洲市场的需求。“这样,我们将成为一家欧洲制造商,”她说。

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将在欧洲生产“次紧凑型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将在欧洲生产“次紧凑型车”。

迄今,欧洲制造商几乎没有生产小型电动车型的厂家。“大众”或“雪铁龙”之前推出或计划推出的车型,其售价也超过20,000欧元。而比亚迪竞争车型的成本,将远远低于这个价位。同样令“大众”痛苦的是,比亚迪已取代这家德国公司,成为欧洲足球锦标赛的主要赞助商。

中国电动车的领头羊效应,已然势不可挡。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