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3日

新闻发布会

6月13日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清香女士、生态环境应急处三级调研员冯举元先生、水生态环境处一级主任科员刘任杰先生,通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省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也是一项对我国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百年大计。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利枢纽,我省境内的汉江、丹江位于丹江口水库的上中游,年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占入库总水量的7成。近年来,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压实保护责任,强化综合治理,严格监测执法,加强风险防范,实施“大保护”,守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清香女士、生态环境应急处三级调研员冯举元先生、水生态环境处一级主任科员刘任杰先生,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省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请张处长介绍有关情况。

张清香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通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省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利枢纽,总库容290.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409亿立方米。水源区范围所占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省面积6.95万平方公里,占比73%,水源来源于汉江、丹江及其支流。我省境内汉江、丹江位于丹江口水库上中游,年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285亿立方米,占年均入库总水量的70%。也就是说,受水地群众所用的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来自陕西。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汉中考察时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突出污染防治重点攻坚,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从源头守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一、扛牢责任,多方发力,护好人民饮水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我省把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提升水质保护主动监管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联防联治能力。一是压实流域保护责任。对汉丹江流域实行河湖水质月排名、年考核,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并将流域内环境问题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曝光暗访环境问题、约谈县区主要负责人等方式,层层压实责任,确保问题解决。二是健全流域治理体系。陆续修订、修正《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陕西省汉丹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印发实施《陕西省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及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确保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不超过Ⅱ类的水质“红线”。三是形成流域保护合力。在汉丹江流域13条河流开展流域补偿,进一步厘清、压实地方治污责任。在省人大统筹部署下,汉中、安康两市打破行政边界概念,开展汉江流域协同立法,加强上下游联防联治。同时,河长制的不断完善及公检法共同参与的公益诉讼,推动形成了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流域保护模式。

二、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守好水质安全达标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此,我们在水质达标底线基础上,进一步严防污染、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一是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汉丹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排查出的2437个入河排口逐一溯源,对存在问题的“一口一策”开展整治,并建立排污口“一张图”管理模式。陕南三市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累计完成198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千吨万人”及以上水源地划定率100%、水质达标率100%。二是推进矿区生态系统恢复。不断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实施《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21-2030年)》,已完成汉中市略阳长沟、寺沟硫铁矿矿硐封堵和10个硫铁矿废水应急处理设施建设;在安康市白河流域已封堵矿硐76个,废石贮存场安全贮渣30万方,生态修复3万平方,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开展水域岸线生态修复。实施生态流量保障、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对水土流失治理类优先控制单元实施高标准治理。修订《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完成省级重要湿地调查并实施保护与修复。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开展水生态健康调查,建立了汉丹江流域鱼类资源数据库。

三、全域监测,严格执法,筑牢水源保护安全线。千里调水,保障源头水水质安全是陕西的责任和底线,我们时刻紧绷“安全弦”,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确保水质安全。一是不断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制定实施《丹江口库区上游及嘉陵江陕西段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在汉丹江流域设置手工监测断面87个、自动监测站22个,布设12个应急监测断面,5个矿区预警监测断面,3座省级重金属自动监测水站,建成西部地区首个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河流水环境、水生态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是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对涉水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联网,实时监控废水处置情况。通过物联网监控系统,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业园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非现场执法监管,并采取推送图斑、联合执法等方式,及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三是加强水源安全风险防范。与四川、甘肃等周边省份签订了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完成老君河、银花河等主要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推动108、312、316国道应急防护设施建设,省、市、县分级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关键节点建设拦水坝、应急池、闸阀、导流槽等,督促企业完成环境应急预案,预案备案率100%。

在各项措施推动下,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十年来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江水丰盈,水流澄澈。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美丽河湖,陕南三市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3个,在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体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涵养区水质保护成效良好,保障了供水水源水质安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污水管网建设不到位、汛期面源污染较为突出、水源地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下一步,我们还将紧紧围绕“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这一目标,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着力提升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保督察三大监管效能,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园区专项整治、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面源污染治理等各方面工作,防范化解涉重金属矿产开发环境风险,确保水质稳定,持续改善,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水源支撑和水质保障。

今天的发布会还有哪些精彩内容?

请继续关注聚焦发布会系列~

来源:陕西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