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生活好像越来越无趣了?

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无休止的加班,无止境的内耗,如漩涡般吞噬了你我的激情。

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同样置身于慌张与忙碌之中,却把琐碎的日常过成了诗。

在他看来,“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

他就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沈从文赞他“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在读者眼中,他则是民国“苏东坡”,精通“吃喝玩乐”,永远洋溢着一股抖擞的精气神。

身为一代大师,汪曾祺从不标榜自己,写作只为给人间送去小小的温暖。

他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尤其在散文集《世人二三事》中,他描绘了鲜活而生动的市井百态,展现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只有读过汪曾祺,你才能真正悟透人性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性之善良:知生活疾苦,懂推己及人

汪曾祺生于动荡年代,幼年遭逢乱世,大半辈子颠沛流离。

他3岁丧母,17岁因战火蔓延,背井离乡去逃命。

为了不耽误学业,他跨越重重封锁,好不容易抵达昆明的西南联大。

可他刚到那里就染上恶性疟疾,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才终于得以入学。

毕业后,他又辗转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在乱世之中艰难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淋过一场场生活的大雨,他非但没有变得铁石心肠,还多了一份推己及人的温柔。

他总能看到底层百姓的辛酸,也最爱写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比如卖蚯蚓的退休老人、邮局里的优秀员工、热心肠的邻居大妈。

《世人二三事》里,他夸赞公交车上的模范售票员:“多么漂亮,多有出息的小伙子!祝你幸福……”

他心疼辛苦的运货工,听说两位工人被敌军投下的炸弹炸死,他顿觉悲凉,在心中默默悼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待自家的保姆,他也从不呼来喝去,反而将对方当成家里的一份子来尊重、爱护。

保姆小芳从乡下来,除了照看汪曾祺的孙女,什么家务也不用操心。

小芳身体不舒服时,汪曾祺由着她躺在床上休息,让孙女自己去玩玩具。

小芳的丈夫家暴又赌博,却坚持不肯跟她离婚,汪曾祺也拜托亲戚帮小芳打官司。

汪曾祺在一首诗里写:“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走过的坎坷,让他看遍世间疾苦,滋生悲悯之心,竭尽所能地给予旁人温情。

想起这样一句话,“从尘土里来的人,能理解开怀大笑背后的酸楚。”

生活中,越是曾经跌入过低谷的人,越会对人世存有一份体谅与包容。

自己好不容易淌过沼泽,却转头又对他人施以援手;

自己满身满脸皆是泥泞,却愿意先为他人拂去灰尘。

这是世间最高贵的教养,也是人性之至善。

而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离不开这份将心比心的善良。

当你对别人温柔以待,别人也会赠你阵阵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性之明媚:品四方食味,爱人间烟火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他向来爱吃,也会吃,几乎走到哪吃到哪,“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应该去尝尝。”

高邮鸭蛋,湖南腊肉,北京豆汁儿,昆明米粉,汽锅鸡,乌锅贴鱼……都被他用舌尖细细品过,又一一化为笔下生动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咸鸭蛋来说:“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

一句话便足以令人垂涎三尺,可见汪老对美食的爱之深,研究之透彻。

除了见的多,看的多,吃的多,汪曾祺还颇有做饭的天赋。

作家协会来了客人,经常喜欢安排汪曾祺招待。

他为一位法国客人做了道盐水煮毛豆,对方竟然连毛豆壳都吃了下肚。

他还给一位台湾省作家炒了盘干巴菌,对方非要把吃剩下的一点也打包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人二三事》中,他也提到以前在西南联大时,常常翘课去大街小巷搜寻各类吃食。

每隔十天半个月,他就拿几本书去换钱,然后跟同学一起下馆子,吃坛子肉、爆羊肚、鸡丝拉皮……

正值战火纷飞,日军三不五时便空袭昆明,联大师生只能慌忙往郊外奔逃。

唯独汪曾祺与众不同。

他手里拿着一块点心,单捡有松林的地方躲避。

别人都说他跑错了,树林里很危险。

他却说:“那里有卖松子的,就算被炸死,还可以不做饿死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来令人啼笑皆非,可仔细一想:对美食的爱,其实也是对生活的爱。

只有足够热爱生活的人,才愿意在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上花心思,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恰如汪曾祺所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一个人若能认真对待每一顿饭,必然也会用心珍惜自己的生活。

顺风顺水也好,崎岖曲折也罢,只要内心向阳,人生自会处处明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性之坚韧:容万事跌宕,心豁达通透

母校西南联大,始终在汪曾祺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联大设施极为简陋,教室是铁皮屋顶,一下雨就噼里啪啦地响。

联大师生也捉襟见肘,身上穿着破衣烂衫,难得吃上几顿饱饭。

可风雨飘摇的环境之下,联大师长们却个个坚韧而豁达。

汪曾祺的恩师沈从文,生活非常简朴,只有请学生吃饭时才舍得开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一看见优秀的学生习作,他立马自掏腰包出邮费,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沈从文偶尔还拉好友金岳霖,给学生们讲小说和哲学。

金岳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只见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汪曾祺后来在《世人二三事》中感慨,这些师长教给他一个道理: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警报躲炸弹非常危险,他却饶有兴趣地观察旁人,还写在了文章里:

带着零食和古诗词逃难的马同学;

怀揣女友情书的哲学系金先生;

在警报声中谈情说爱的年轻男女……

由于营养不良,他牙疼得厉害,腮帮子总是肿得老高。

可他泰然置之,调侃道:我倒看你能疼出一朵什么花来!

在他看来,人越是不在乎苦难,就越不容易被苦难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十年浩劫期间,汪曾祺被下放到农村,天天锄地、扛麻袋、起猪圈、刨冻粪……

冻粪得用冰镩凿开,他也大手一挥,说:“没事,冰碴子落在我身上,抖抖就掉了!”

歇工后,他就去溪边垂钓、去野外采摘蘑菇、亲自下厨,享受一顿自给自足的美味。

他还会就地取材,采摘田间的马铃薯花,插入玻璃瓶中,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

等到马铃薯成熟,他便将其放入牛粪炉中烤熟,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纵观汪曾祺这一生,经历过战火流离,也忍受过孤苦无依。

可他却常常打趣道:“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生命的无常,命运的跌宕,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考验。

遭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只会在抱怨中不断沉沦,直至自我毁灭。

唯有修得人性的坚韧与乐观,你才能把磨难淬炼成生命的养分。

恰如汪曾祺所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有人说:“乱世读鲁迅,平淡日子里读汪曾祺。”

似乎汪曾祺的作品,更像是闲来无事时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却又过于温润。

但只有真正读过、读懂汪曾祺的人才知道,他的调皮、诙谐背后,是洞悉世事与人性的清醒。

他笃信,“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须要认真,有时候只能无所谓。”

这也正是普通人过好一生的智慧法门。

行走世间,难过有时,失意有时,落魄亦有时。

当这些时刻来临,翻开汪曾祺的《世人二三事》,便能学会如何能从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清欢,从善良的人性中收获暖意,从跌宕的苦难中修得坚韧。

心怀善念,热爱万物,向阳而生,内在的人性力量,永远是你我在这跌宕世间最好的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