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莒村,位于大埔县湖寮镇,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传统古村落。该村通过设立“功德长廊”、实施积分制、用好基层阵地等方式,激活乡村善治“一池春水”,互助和谐的氛围在莒村蔚然成风,使其成为大埔乃至梅州的“明星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设立“功德长廊”

长期以来,梅州社会大局整体平稳、持续向好,但乡村社会治理存在不少困难: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级自治力量薄弱,群众参与共治共建积极性不高;一些群众公德意识薄弱、公共意识缺乏;财政困难,投入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少等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

怎么办?这个问号一直萦绕在莒村村干部脑海中。2019年,莒村村干部到浙江丽水等地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发现当地一个小山村各家各户门口都挂着一个‘功德本’,用于记录每家每户的好人好事。这个做法给了我们很大启示。”莒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表示。

回来后,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莒村于同年10月建起梅州市第一座“功德长廊”,这座“功德长廊”长30米、宽6米,同时设立一本“功德簿”。捐资1万元以上者,可将其芳名镌刻在“功德长廊”石柱石梁上,其他捐资者则记录在“功德簿”上。

李宗旺夫妇捐资40万元建设莒村牌坊、何铭三先生捐资10万元安装路灯75盏、李维海先生捐资5万元修建村道……“功德长廊”上镌刻的内容,真实记录了村民、乡贤等齐心共建新农村的生动实践。陈增金说,为保证账目透明,村里收到善款后会及时公示具体数目、捐款人、善款所用项目等信息,村民以做善举的人士为榜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良好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莒村创新设立“功德长廊”“功德簿”取得放大效应的生动缩影。从2019年至今,该村共筹募善款700多万元,用在村里的民生项目建设上,带动村民行善举、作榜样,进一步传递正能量。“功德长廊、功德簿设立以来,莒村将筹募的善款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养老助残、扶贫助困、奖教奖学等,先后实施了小公园、农耕馆、村史馆、凉亭、路灯等50多个建设项目,村容村貌大幅改善,村民、乡贤向善行善的事迹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成就了莒村善治的口碑。”陈增金表示。

引导群众崇德向善

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的是村貌。而村民、乡贤踊跃参与乡村建设,则体现了人心的向上向善。陈增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在莒村探索推出累计积分制、红黑榜和道德评议,综合运用了精神奖励、政策激励、兑换服务奖励以及物质奖励等办法,推动“功德长廊”影响力向基层治理体系延伸,激发乡村自治新活力。

“请获奖代表上台领奖。”今年3月22日,莒村村“两委”在村委礼堂召开2023年度村规民约“积分制+红黑榜”表彰会和道德评议会,对2023年度积分评定前8户的优秀家庭进行表彰,为每户家庭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这个“积分制”,是以户为单位进行运作的,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体现,每户起始拥有50分的基础分。根据打扫公共卫生、捡拾垃圾、保持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长期坚持做好事、见义勇为等积分事项,进行积分奖励,张榜表彰;对村内赌博、打架等不文明行为也进行记录,扣除相应积分,张榜公示。50分对应50元,该户当年度积分数等于该户每人购买医保补贴数额。同时,积分还是村民申请政府补助政策的依据、评定“五星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荣誉的重要标准。

此外,2020年以来,莒村各村民小组逐步推出“红黑本”,将村里的好人好事和歪风邪气都记录下来,每家每户的口碑实体化,让村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迹可循,既形成有形的榜样示范,又形成无形的道德约束。

为使这项机制能够持续、有效运作,莒村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评委会。这个由村“两委”推荐产生的6人小组,包括了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定期开展道德评议,共同负责积分的评定和管理工作。通过评议,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普及科学文化和法律知识,引导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移风易俗,建立家庭、邻里和睦关系,最大限度动员、组织村民,争当乡风文明带头人,推动做善事、行善举、积善德在村里蔚然成风。

票决办好民生实事

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是对莒村实施民生实事的有力加持。陈增金和其他村干部一道,以为群众办实事、解问题为导向,引导更多乡贤、社会人士奉献爱心,把每一分善款用在增进村民福祉的“刀刃”上。

全村种植1000棵树苗和发动每家每户门前种两盆花、9000米圳道修复提升、修建一座牌坊……日前,经村民票选,莒村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出炉。票决能落地见效,得益于莒村村2019年就开始实施的“五事工作法”(村民提事、“两委”定事、参会决事、组织推动项目化办事、公众评事)。由莒村村党支部每年向村民公开收集建议,将最关切的急难问题列为协商事项提交村“两委”会商议,并由村民代表大会票决,确定本年度10件民生实事。同时,确定全村28个村民小组分别至少要办成1件民生实事。“如此一来,莒村村每年至少能完成38件民生实事。”大埔县湖寮镇党委宣传委员、驻村干部古碧梅说,群众成为家乡建设的主人翁,就能做更多实事。

人心齐,泰山移。莒村村“两委”干部发挥“头雁”作用,以身作则参与清拆、搬运、保洁工作,带领村民积极投身各个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设。陈增金无偿拆除四分之一约40多平方米的现住房屋,带动沿途50多户村民无偿让出门坪、菜地,一起支持村道扩建。

质效如何保障?莒村建立了项目全过程监督机制,明确具体项目责任人和每月、每季度进度安排,定期公示项目实施资金、进度等内容,确保善款用到实处。每年年底,组织召开“十大民生实事”总结大会,通报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和成效,由镇党委、村委、村民小组、村民组成的“评议团”现场观摩打分,真正做到项目群众选择、过程群众监督、成效群众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莒村发生的好事、办成的实事,还在村报《骥风》《培声》呈现。这两份百年村报,不仅面向本村村民发行,还定期邮寄给外省及海外莒村乡贤,成为宣扬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村民何峦善展示已在村报刊登的文章说:“村委号召力、凝聚力强,办成了许多实事,我们村民得实惠,自然更加支持。”

来源:掌上梅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