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老品牌“张小泉”紧急换将,二代掌舵人上位。

5月初,品牌控制人张国标和张樟生兄弟俩被“限高”,随后集团宣布撤销两位的全部职务,改由他们的儿子接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9月,“张小泉”在两兄弟的经营下,成功上市,并成为业内首个上市的品牌。

但如今,从乾隆年间就存在的老品牌“张小泉”,在维持了百年的声誉之后,渐露颓象。

从2022年的“拍蒜断刀”到公司总经理教国人用刀,再到如今实控人成“老赖”,“张小泉”由可信赖的国民老品牌,变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至于品牌未来何去何从,实控人已无暇顾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限高”,是受富春集团(属于张国标)旗下控股公司影响。

2023年,一家叫做网营物联的公司问银行借了3亿元人民币。

这家公司除了将自身所有固定资产为押以外,还找到多方为其作保,其中就包括张家两兄弟。

到今年5月,网营物联公司因各种原因,没能按时还贷,被银行申请执行,当时的作保者也统通成为被执行人,涉及金额高达2.98亿元。

张家两兄弟也因此被迫成为“老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减少影响,“张小泉”公司快速公关。

公司对外强调,网营物联给银行提供的固定资产足够应对所欠款项,双方也在友好协商中,很快就会有和解方案,而两位实控人手头的股票暂时不会被执行。

不过,有专业律师向媒体分析过:“张小泉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实际控制人,如果卷入债务危机,就很有可能对公司的控制权造成影响。”

也许是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张小泉公司才火速撤换管理人,解除张家兄弟在公司内所有的职务,撇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并非两兄弟第一次成为被执行人。

2023年底,二人向西安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借了1.28亿元,但到今年3月,这笔贷款未及时归还,两人就被列为了执行人。

与此同时,集团账面上还有两笔融资未按时还款,金额达到0.41亿元。

此外,张小泉集团还用公司股份为3笔借款做了担保,金额高达4.20亿元

集团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共计7600万股左右,而里面的7593万股都已经被拿去做担保,占比达到99.90%。

上市公司“张小泉”正处在悬崖的边缘,而这几年的张小泉,确实糟心事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张小泉品牌的老板姓张,但此“张”非彼“张”。

“张小泉”品牌在明朝崇祯年间,就已经出现,当时,这个品牌还叫“张大隆”(张小泉的父亲),因他家的刀具用料韧性高、样式新颖,远近驰名。

接着,模仿者纷纷“冒头”,逼得张小泉不得不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名。

1781年,“张小泉”成为御用刀具,还获得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名。

后来,战火纷飞,“张小泉”也几经易主,分别在上海和杭州,由不同的十几家刀具商店共同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杭州为了保护品牌,就将所有店铺合并,成立“张小泉”工厂,于是,就有了杭州和上海两个“张小泉”品牌。

尽管如此,可几百年老品牌背后的手艺,并没有真正被两方继承,他们在意的只是“张小泉”这个品牌名。

时间来到2007年,浙江商人们开始有了品牌意识,通过经营或者购买的形式拥有自己的品牌。

而张国标及其背后的富春集团,看中了品牌“张小泉”,但当他真正接触到“张小泉”时,才发现麻烦层出不穷。

张国标先是花费1.2亿元人民币买下“张小泉”70%的股份股份,但这只是拥有了品牌使用权。

接着,他又斥资1000万成立公司,并以“张小泉”为名,可“上海张小泉”一直在与其进行商标争夺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打起了官司,而且一打就是好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结果是,因两方都不是品牌的实际继承人,但都对品牌发展做出过贡献,双方可以采取合作发展的形式经营。

之后,富春集团以合作之名,开始大量买进“上海张小泉”的股份,并在2015年顺利成为控股方,完成品牌合并。

接着,张小泉集团以增资的名义,将“杭州张小泉”品牌纳入麾下,才算完全掌握品牌拥有权和使用权。

拥有品牌后,张国标想将品牌做大,但他的方式并不是专于产品质量,而是尽快融资上市。

他靠着强大的朋友圈,拉来众多好友,成为集团股东,其中包括万丰奥特陈爱莲、申通快递陈德军,还有同乡复星国际郭广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年努力,“张小泉”于2021年9月6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实现中华老字号到上市集团的转变。

之后,集团仍在不停地融资。

2021年,集团进行过两次非公开股票发售,中金财富、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金融公司都成为了投资方。

2022年6月,在再一次的融资中,银河证券也加入其中,成为新股东。

忙于资本游戏的张国标,无暇顾及产品质量,他没想到企业的“内核”早已腐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小泉”是百年老品牌,按理说商品质量应该是过关的,但一场“断刀门”事件,让“张小泉”的口碑跌入谷底。

2022年7月,一名网友在网上晒出“张小泉”的断刀照片,她声称:

“只是用菜刀拍了大蒜,刀就断了。”网友针对此事询问客服,得到的回答是“不建议拍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事件迅速火遍全网。

眼看兜不住了,“张小泉”发表官方说明表示:

一般的刀具可以拍蒜,但并非全部的刀具都可以拍蒜。有些材质较硬或者专用刀具,就不适合拍蒜,如果硬拍,刀很可能会断。

紧接着,官方又放出了“教中国人民用菜刀”的视频,视频中表示,中国人使用菜刀的方法是错的,米其林餐厅的厨师不是这种切法。

言外之意是,“我们不会用,用刀得人家米其林厨师。”

这下子更是火上浇油,“张小泉”立即遭到网友们的猛烈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竞争对手也不会放过打击“张小泉”的绝佳机会。

刀具品牌“王麻子”连续多日,边直播边拍蒜,还在直播页面上特别标注“能拍蒜”;

品牌十八子更夸张,在直播间用刀拍小石头;利磨坊菜刀则是用刀砍木板、轮胎、铁钉等,赚足了流量。

随着事件不断升级,“张小泉”的总经理只得公开发表道歉信,他表示视频不是全部事实,为他的不当言论致歉。

此外,他还提到公司将正式通知消费者,回收五年内的所有断刀,并补发类似价格和款式的新刀。

“断刀”事件似乎就此结束,可谁也没想到,很快又多次出现类似状况。

珠海的一位消费者,使用他家的刀拍蒜时,刀不但断了,还割伤了手指,到医院缝了几针。

事后,公司赔偿了医药费,还要补发新刀,但消费者不接受补发,要求退款。

紧接着,深圳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使用“张小泉”的锅铲时,铲把儿突然掉了。

2023年2月,又有一名江苏的消费者反映,拍蒜时断刀;3月,消费者再次反馈,用砍骨头的刀砍骨时,刀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的公关危机,直接导致公司业绩下滑。

2017-2021年,公司营收处于稳步上涨的状态,从3.41亿元提升到了7.60亿元,而这期间的净利润也由0.48亿元涨到0.79亿元。

到了2022年,集团开始出现“卖得多却赚得少”的怪象,年收入达到了8.27亿元,可净利润却仅为0.42亿元,下滑了近一半。

2023年,集团销售额为8.11亿元,与上一年相比降低了1.82%,净利润则为0.25亿元,下降幅度为39.42%。

当然,集团在这一年的年报里,也指明业绩下滑,是受到2022年舆情影响。

今年1-4月份,公司收入为2.13亿元,上涨11.38%,但利润只有766万元,下滑了9.58%,仍旧保持着“卖多挣少”。

盈利不足,公司的股票价格自然也受到影响。

公司上市第一天股价最高点为37.91元,随后便开始一路下跌,但今年2月8日,每股只剩下7.7元。

公司市值也从上市首日53.18亿元,下滑至如今16.83亿元,蒸发将近40亿,缩水七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张小泉”陷入困境,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几年,比起刀具这个主业,“张小泉”明显更在意副业的推进。

公司一上市,张国标就火速成立了家电部门,预备推出榨汁机、电饭煲、搅拌机等20多种电商零售产品,正式走向“跨界”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1月,集团又创办了一家子公司,开展化妆品的销售业务;第二年,这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被扩大,加入了食品销售。

据统计,集团持有9家公司的全部股票,还有3家的部分股票,涉及到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智能家居等不同领域。

虽然“张小泉”的“副业”很多,但却没带来多少盈利。

比如:2021年,厨具厨电业务的收入为1.49亿元,占到公司总营业额的19.56%;家居五金则为0.79亿元,占公司10.35%,数据还不错。

但到了2023年,这两项的收入显示出明显的疲态。

根据去年上半年年报数据,厨具业务营收为9012万元,降幅为13.27%;家居业务要好一些,盈利额为3884万元,增长率仅为2.18%。

不务正业的“张小泉”,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在大型的电商平台里,基本找不到品牌痕迹,企业的主要营业额还是来自刀具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公司的重点还放在了营销上。

2020年,企业在销售上的成本为8313.75万元,增速为29.32%;2021年为1.17亿元,增速41.08%;到了2022年,则直接飙升到1.46亿元。

与此相比,公司投入到产品研上的资金却少得可怜。

2019-2022年,研发费用仅从0.17亿元涨到0.24亿元,增长幅度微乎其微。

可能是企业领导人认为自己拥有的是百年老品牌,品牌护城河很宽广。

因此,公司才能自信的说出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已经掌控了先进技术和工艺水平,而且也已经将最新成果申请了专利。”

可是,根据2023年的半年报数据,公司共计专利130项,其中,73个是外观创新方面的专利,55个是产品构造方面的专利,而真正有价值的发明专利只有2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企业多年对技术的投入,绝大部分都用在了设计外观上,产品质量上的突破,并没有太多。

这一切都在证明,张国标只想要百年老品牌的名气,却不想背传承品牌的责任。

其实,老字号无人传承并非只有“张小泉”这一家,建国初期,百年品牌有一万多个,但如今只剩下1100多家。

当然,老字号消失,无人传承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变化,赶上时代的浪潮。

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都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核。

如此,中国百年品牌才有可能长盛不衰,走入下一个百年。

参考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剪刀第一股”,正经历至暗时刻》

无冕财经:《冲刺IPO,“张小泉”为何用了快400年?|| 焦点》

无冕财经:《张小泉的菜刀,还要被大蒜拍断几次?|| 深度》

雷达Finance:《“嘴比刀硬”的张小泉,“断刀门”后利润接近“腰斩”》

作者: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