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爱奇艺“迷雾剧场”新作《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开启加更礼,直通第16集大结局。

在迫不及待地看完结局后,从剧集开播便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不愧对剧场的“迷雾”之名,开播首更的四集,主创就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悬疑之网。

1984年豆豆失踪案、1993年三名少年失踪的“417案”、1996年边杰(荣梓杉 饰)的冒名顶替之谜,三线交织让人如坠迷雾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的日子,网友开启了边看边猜的追剧生活。剧集每天的更新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新信息,让观众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脑洞乱飞后,我们终于得见三条时间线的全貌。

尽管有些真相被观众猜中了,有些真相观众没猜中,但结尾对亲情和警察职业精神的升华,为剧集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探究真相,已不再是观众追这部剧的唯一动力。角色们在非血缘亲情中的双向救赎,是这部剧大戳人心的杀手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部叙事手法有新意、演员表演精确出彩、聚焦社会议题的同时深挖人性深度的悬疑剧佳作。当我们复盘全剧,会发现它始终建立在明确的整体立意之上,于徐徐推进中总有犀利的抓手,牢牢牵动观众。可谓叙事有迷雾,立意抵人心。

独特叙事配硬核演技

独特叙事配硬核演技

知晓结局后回头看,《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和其它很多悬疑剧的不同之处,在于“417案”并非一个单独的、蓄谋而为的案件。

“417案”其实是由多个偶发事件串联组成的。因此,它有多组涉案人员和多个案发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是终极黑手,就没有人知晓一切真相。这决定了本剧的叙事手法和节奏比较独特。其悬疑感的重点不体现在推理破案,而在全面还原1993年4月17日那天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每个人无论是涉案的还是破案的,自身掌握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自我视角的。这些信息之间有的是重叠的,有的是矛盾的。整个真相的还原,需要所有角色都坦白后,才能拼凑和矫正出来。

如果类比剧本杀,本剧的整体叙事,更像是在打一个精妙的还原本。

剧中几大主角,都是怀有秘密和任务的玩家。在一轮轮的搜证和新线索卡的冲击下,他们必须努力保全自己,并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去揭开别人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人物的暴露和新线索的出现,不断压榨着几位“417案”涉案角色的隐藏空间。当他们被逼到藏无可藏后,观众就得到了其身上的拼图。而他们也只有在吐出自己的秘密后,才能矫正自己视角上的局限,得知“417案”的全貌以及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在这种独特叙事下,剧中角色们的主动性很强,互相频繁地试探、攻伐。观众的参与感也随之增强,时刻准备迎接剧情反转。

每次面对独特的叙事,观众往往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就像当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进入《隐秘的角落》一样,本片也有一定的门槛。而其打破门槛的抓手,是一众演员令人叫绝的演技。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虽然不是硬核推理,但演员们的表演却非常硬核,都是一个神态、几句台词便能立起人物的高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颂文、成泰燊、李健、郭柯宇都是中生代演技派的代表。张颂文演警察王士涂,依然能演出玲珑感。他总是能以针对性的语气、口吻、态度来拉近和别人的距离,然后在不经意间抛出陷阱,让其自行暴露,辩无可辩。

在和假边杰谈话中,他突然喊其真名“小七”,引发了对方的自然反应;在和杜一爸爸杜元宪(葛四 饰)谈话中,他不着痕迹使用了座机的回拨功能,查到关键证据。

张颂文总能靠自己细腻的表演,拿捏住生活节奏和刑侦节奏之间的丝滑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梓杉、陈雨锶、赵华为、曾宥臻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也让人眼前一亮。他们不需要演出大人们那么复杂的,甚至拧巴的状态,却总能把单纯的心思诠释得精准到位。

比如曾宥臻演的王佳本来戏份不多,还总是搭着其他角色登场,存在感不强。然而,王佳认领哥哥王帅(林沐然 饰)遗物的那场戏,曾宥臻完全不怵长镜头考验,富有层次的表情和情绪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王佳的存在感一下就起来了,也开始在后续剧情中担起了更重要的戏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独特叙事依托于角色身上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依托于演员的细腻呈现。耐看的演技,让观众一眼就能相信他们身上藏有故事,还生发众多遐想,甘愿入坑。

信息交锋显亲情主题

信息交锋显亲情主题

相对于单一案件的推凶型悬疑剧,主打案件还原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更为烧脑。

剧中很大一部分段落,主打一个“信息交锋”——角色们都在试图用自己不完备的信息,去诈取其他人所掌握的同样不完备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的王士涂、小七、金满福(成泰燊 饰)、杜一(赵华为 饰)等人,都像是读过《孙子兵法》一般。

其中金满福、杜一是“417案”的参与者,但因为他们是不同环节上的参与者,所以掌握的信息并不相同,都不完备。

王士涂和小七则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求生”需求,不断地去收集和挖掘“417案”的这些碎片化信息。

这其中的交锋,很多都有着“兵者,诡道也”的色彩。比如王士涂从小七那里得知金满福“怪怪的”,便用“边杰和杜一的‘417案’口供说得不一样”这样的话来敲山震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比如小七通过新闻录像带知道了当年“417案”曾挖出尸块,就用“尸块”这个模糊信息,诈了杜一一把,成功挖出了只有杜一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

这种信息交锋不如打直球的刑侦来得爽,但是氛围上更为紧张。感官层面,观众要为试探者的安全担忧;脑力层面,观众需要梳理碎片信息之间的错位和误导。

由于角色们掌握的信息都不完备,所以面对新获得的真相碎片,观众还需要鉴别和比对,然后形成新的认知、延展出新的猜测。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在这不断推翻重建的过程中,观众与主创之间达成了脑力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观众收集信息到后期,会发现这些紧张的信息交锋,背后总是亲情逻辑在推动。本剧并不是一味地把真相和刑侦过程复杂化,而是将其建立在了亲情基础之上。无论是想探寻真相的人,还是想隐瞒真相的人,其行为背后都是亲情逻辑在推动。

“417案”之所以从一个受害人发展成两个受害人,案件的侦破如此一波三折,是因为金满福和金燕(陈雨锶 饰)这对父女,都竭尽全力地在“保护”对方。

小七从最初的扰乱视听,变成后来王士涂的得力助手,也是因为他在王叔叔、边妈妈这里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亲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情推动行为,让本剧的大部分角色(人贩子除外)具备了更显性的人性温度,也更加深了关于情与法的探讨。

本剧立意上的一大突破,便是将非血缘亲情和血缘亲情提到了同一个层级,升华了亲情主题,让人回味无穷。观众一开始非常关心小七是不是王士涂被拐走的儿子豆豆,看到中后期则都对这个问题释然了。亲情是温馨的相处,是互相关心着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是本剧的切入口,主创却并未对其进行直接控诉,而是利用其促成了王士涂与小七这对富含戏剧张力的人物关系,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救赎,对亲情与责任实现了更深情的诠释。

而在戏剧之外,本剧联手公益组织“宝贝回家”,于每集的片尾公布两则被拐儿童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信息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将剧集立意与现实生活深刻关联起来。央视网文娱点评此举“是一部影视作品社会责任的体现。”

“迷雾”携立意,剧场在前行

“迷雾”携立意,剧场在前行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着重刻画了不同家庭因“417案”而发生的命运改变,丰富了情感表达,也在案件背后洞见了人性的幽微,树立了更为深刻的社会立意。

这正是“迷雾剧场”四年来不断前行的新方向。

自2020年6月首部作品《十日游戏》开播以来,迷雾剧场四年为观众奉上了18部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悬疑短剧,不仅开短剧剧场之先河,更把国产悬疑剧的创作带入到新的空间。

作为开局的2020年,迷雾剧场一口气上线五部悬疑剧。根据云合数据统计,该五部剧集的集均30天播放量均超过了2000万。其中《隐秘的角落》(豆瓣8.8)和《沉默的真相》(豆瓣9.0)这两部口碑封神之作,更是分别超过了40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口碑有热度,“迷雾剧场”顺理成章地在观众心中铸起了一块国产悬疑短剧的金字招牌。

2021年和2022年,迷雾剧场虽然仅上新了6部作品,但是观众对其的关注度并未下降。《谁是凶手》的云合集均30天播放量高达4467万,创造了当年“迷雾剧场”的新纪录。

进入2023年,国产剧创作环境回暖,“迷雾剧场”也重新探索出了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悬疑剧创作之道,以“悬疑+刑侦”“悬疑+情感”“悬疑迷你剧”等更具创作者标签的多元化悬疑剧形态,响应了观众的期盼与等待。

《尘封十三载》豆瓣冲上8.1分,《三大队》爱奇艺热度达9837,破爱奇艺短剧集最高热度,创迷雾剧场最高热度纪录……这些都预示着那个曾经作为行业标杆的“迷雾剧场”又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曾指出,当前爱奇艺内容创作的重心已不再单一以“爆款”为核心,而更看重人物刻画和寻求共鸣等细节,迷雾剧场现在与未来的方向也将集中于优秀作品的稳定沉淀而非“押爆剧碰运气”。

的确,豆瓣评分和播放数据,都不能准确反映出《平原上的摩西》《回响》这两部作者化短剧集的独特魅力。

《平原上的摩西》以6集篇幅、单集70分钟的迷你剧形态,探索了弱悬疑、重人物的全新表达。其以命案为触发点,展现小人物人生轨迹的转折与交融的手法,是对悬疑剧表现边界的一次积极探索。这对今年的《三大队》《看不见影子的少年》都有创作上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响》则将刑侦推理和家庭伦理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了创作者的表达。这种深扎现实生活的思考,同样体现在《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以及“迷雾剧场”下一部将与观众见面的,根据日本作家松本清张同名小说改编的《错位》里。

四年前,“迷雾剧场”打破了悬疑剧的线性叙事,通过一部部作品、一个个离奇的案件把多线索、多时空的复调式叙事结构玩出了各种花样;

现而今,“迷雾剧场”的创作者们不仅展示着他们的影像技巧、叙事手法,更表达着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关切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在悬疑剧的主题立意层面再次打开新的空间。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