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淘宝,一瞬间的错觉仿佛来到了拼多多。

这种感觉,现在不只是我有,我也问了下同时用这两款产品的一些朋友,大家是有共识的。

有人甚至说,淘宝正在抄袭拼多多。

那么,是抄袭、还是模仿、又或是借鉴?

我截取了当下淘宝和拼多多的产品首页图,你们先感受一下,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瞬间感觉都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说一模一样,基本也大差不差了。

从首页产品结构来看,由顶部搜索栏、独立业务入口、百亿补贴以及底部商品信息流构成。

有趣的是,淘宝把百亿补贴的入口放在了和拼多多同样的位置,甚至连入口展示三个动态商品的设计都是一样的。

如果把两款产品的首页信息全部抽离,只留下结构,那么几乎就可以重叠了。

或许你也会好奇,淘宝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产品首页看起来像拼多多?

先说下我的直观感受。

我觉得淘宝 App 改版后变得简单清爽了很多,砍掉了那些繁琐复杂的模块分布,产品信息架构简化带来的是用户理解成本的降低。

过去,当我打开淘宝 App 是有点茫然的,东西太多,信息密度太高,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更是降低了逛的动机。

现在,当我再打开淘宝 App 会把第一视觉重心放在底部商品信息流上,下一个动作就是刷新,随着每一次刷新和新商品的推荐,重新有了逛的感觉。

当然,这种感觉最初是从拼多多那里感受到的。

至于顶部的各个业务入口,我基本不会关注,也很少点进去,只当做一个固定导航栏存在,这跟我的使用习惯和用户画像有关,不代表所有用户。

淘宝奉行「用户为先」的理念,这种上层意志已经传导到了产品功能和交互上,改变是有的。

既然产品理念确定,那接下来就会落到产品规划和执行上,进而转化为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方案策略。

如果想让一款产品看起来发生改变,调整页面布局和视觉样式是最快的,此时就意味着要做一个决定,调成什么样?

在这个决定上,我觉得淘宝产品团队是对标了拼多多的,这么做或许没有创新,但也许是最保险的。

可能会被说成抄袭模仿,但不犯错的同时做出改变,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始。

更何况,拼多多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其实电商产品的基础设施已经没有了创新空间,甚至已经逐渐标准化,成了通用解决方案。

所有的商品详情页看起来差不多,所有的购物车几乎都是一个样子,所有的结算页和收银台也都大差不差。

通用解决方案的好处是降低用户理解成本,让用户在不同电商产品里使用类似的功能完成购物,是最合适的产品选择。

原因很简单,不需要用户重新学习和理解。

同理,这也是为什么淘宝和京东都把百亿补贴搞得很拼多多的原因。

百亿补贴已经不再是一个营销活动,而是成为了一个标签,一个足以影响用户心智和购买决策的动机。

就拿我来说,如果我要购买大宗电子产品,比如手机和电脑,那现在我的第一选择就是打开拼多多百亿补贴。

这种动机是基于过往经验沉淀下来的惯性,因为我曾在那里买到了价格更低的正品行货手机。

当淘宝和京东也上线自己的百亿补贴时,就是想延续这种用户惯性,某种程度上也是认可了这种行业通用解决方案。

我记得多年前拼多多发表过一个观点,他们说百亿补贴没有时限。

当时我不是很理解,因为对标的是 618 和双十一这种大促活动,这种惯性认知默认带上了时限。

然而,百亿补贴其实不是大促,而是一种标签,我觉得是一种类似于「官方自营」的标签。

所以,淘宝看起来像拼多多的原因只是选择了一种目前较为稳妥的通用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淘宝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回归用户,回归简单,回归本质,这都是好事。

在一个业务主导的组织里做产品是相对痛苦的,因为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缺失,产品经理容易沦为做提案的人,最终的拍板者是业务方。

用户为先,不只是一种口号和战略,更需要那些具备用户思维的产品经理承担关键职责,让他们有话语权,给他们决策权。

如果一款业务型产品能做出工具型产品的极致体验,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我也不知道,这种产品是否有存在的空间。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下一场线下产品训练营确定在杭州和上海举办,尤其是杭州,上一次还是去年 11 月份了,所以之前错过的同学这次抓住机会。

线下训练营已经连续举办多期,也帮助不少同学建立了体系化的产品工作方法和思维认知,也帮一些同学搞定了新工作。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的同学,同步接受报名中,联系我即可 tangren05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