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知识网络,而人工智能以其超凡的学习与处理能力,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即时的答案。这似乎预示着一个问题的终结——那些曾经困扰人类的谜团,似乎都能在键盘的敲击声中迎刃而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相反,它开启了人类认知的新纪元,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深远,问题更加繁复多元……”

不久前,有风君跟某个国内大模型对话,请它以今年高考作文中的“人工智能”为话题写作,不到10秒钟,它就以《问海无涯,探索永恒》为标题,写下了一篇800多字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风君和AI的对话。)

可以看到,大语言模型发展至今,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深。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及其团队,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了国内首部由AI创作而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

“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王峰说,团队希望借此来探索AI在文学创作中的可能性和限制,最终目的是要训练出一个文学大模型,并建立一个人工智能写作平台,让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创意完成长篇小说的写作。

01

《天命使徒》是一部定位网络文学类型的小说。写作前,王峰团队分析研究了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设定了初步的情节框架后,陆续在6个国内大语言模型上进行试验,并最终确定其中一个大语言模型完成整个创作。

“基于目前的AI技术,并不是每一个大语言模型都能完成这样一部百万字小说的撰写。”王峰说,其中较为困难的是“提示词”的设定。

简单来说,当设想完小说的梗概和人物并输入大语言模型后,AI给出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契合原本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给提示词的形式,一遍遍来优化AI的写作。

“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这些提示词的撰写并不容易。和AI对话与人们面对面交流不同,要按它的逻辑来构建提示词。”在王峰看来,人工智能多有用,取决于使用者多会用,提示词给出的颗粒度越清晰,生成的文本就越稳定精确。

当成功构建出一整套提示词后,还要调用大模型批量生成内容,形成整体线索连贯的长篇小说。后期,也需要人工润色,删掉大模型生成的小说中重复、累赘的部分等,最终才打磨出成品。

早在2021年,王峰就有用AI技术进行智能写作的念头。去年年底,他和团队完成了一部4.3万字的小说《扮演那个有魔法的人》。《天命使徒》在去年10月启动,原预计今年6月完成,最终成品提前出炉,这也让王峰震撼于大模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生成的《天命使徒》书封。受访者提供)

“之所以选择百万字的篇幅,是为了测试AI在效率等方面的极限。”王峰表示,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生成式大模型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处理长文本的能力,团队希望通过训练,尝试着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王峰的设想中,用AI写出百万字小说只完成了目标的三分之一。“《天命使徒》的发布证明了AI能够在处理大量连续投入的提示词时,还能保持稳定输出,这给将来构建文学大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也是对未来文学创作多样化可能性的探索。”

当前,王峰团队已把筹备建立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提上日程,并公开招募更多前端开发、设计类人才,计划于今年年底发布初始版本。通过该平台,未来“每个人都做小说家”或将成为可能。

02

AI参与文学创作,这并不是先例。

今年年初,在第170届日本芥川奖颁奖典礼上,作家九段理江透露,其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是利用AI生成器辅助写作,小说中约有5%的句子取自ChatGP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京都同情塔》书封。图源:豆瓣读书)

再往前回溯,2023年10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通过对话形式提示AI,完成作品《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的二等奖。这篇由AI生成的作品,混在普通参赛作品中,交到了6位不知情的评委手上,只有一位评委看出了其中的“AI味儿”。

AI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足以成为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

虽然目前AI的写作水平,还不会对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倘若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刚起步的当下,来展望未来,这些都并非坚不可摧的壁垒。或许有一天,AI写的小说也能“以假乱真”。

“你认为,将来AI可以百分之百写出一部小说吗?”尽管看好AI写作的发展前景,但听到这个问题后,王峰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生成的《天命使徒》的主要人物图谱。受访者提供)

他表示,不论将来AI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在文学创作中,人类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哪怕只有1%。回望《天命使徒》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看到,虽然人工占比较少,但王峰及其团队依然是作品完成的主导者。

“我们正在筹备的人工智能写作平台,也是给AI的情节框架越清晰,它完成的成品小说质量越高。”王峰说。

归根结底,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而那些优秀作品无法被AI“抢”走在地方正在于,它们的行文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

纵观当前的阅读与写作,其实早已受益于互联网智能工具平台。业内专家表示,与其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文艺圈更需警惕的,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

就像王峰所说,“对于AI,我们不能低估它,也不必神化它。”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沈听雨 实习生 牟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