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近日,千味央厨在二级市场经历了一轮调整,股价一度下探至30.95元,创下年内阶段新低。截至6月14日收盘,千味央厨收报32.65元,总市值为32.41亿元。

从2024年初以来,千味央厨股价累计跌超38%。此前,有8家机构参与了千味央厨的定增,目前暂时处于浮亏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味央厨主要为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标准化的预制半成品。截至2023年末,来自速冻食品行业的收入达99.42%。股价走弱背后,千味央厨怎么了?

8家机构参与定增被套

8家机构参与定增被套

据证券软件显示,再过33天,千味央厨将有部分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解禁。此前,参与定增的投资者暂时被套。

时间先回到今年1月份,彼时千味央厨完成了5.9亿元定增,参与认购的对象有13名,分为8家机构和5名自然人,参与的机构包括诺德基金、财通基金、中信证券资管、大成基金、国泰君安金融控股等。

本次上市的定增股锁定期为6个月。从时间点看,今年7月17日,有1275万股股份即将解禁(解禁股占总股本比例达12.84%)。

上述机构参与的定增价格为46.28元/股,高于千味央厨当前股价。

详细看,自2024年初至6月14日,不到半年时间,千味央厨累计跌幅达38.17%,同期大盘涨幅为1.94%(以沪指作为参考)。

千味央厨最新收盘价为32.65元,与46.28元/股定增价相比,上述机构的账面浮亏或超过20%。

现在,距离股份解禁还有一个月时间左右,到那时千味央厨的股价能否反弹,有待时间验证。

为何跑输大盘?

为何跑输大盘?

2021年、2022年,千味央厨的股价涨幅为276.15%、12.96%,同期沪指涨幅为4.8%、-15.13%,即跑赢大盘。2023年,千味央厨下跌19.24%,同期沪指下跌3.7%。

进入2024年,千味央厨的股价再次跑输大盘,且跌幅更大,什么原因所致?

一方面,与市场因素有关。今年,食品饮料板块走弱,行业指数累计跌幅达17.76%,暂时创下近三年最大跌幅(2022年、2023年食品饮料指数全年跌幅低于7%)。

另一方面,与业绩因素有关。

公开信息显示,千味央厨未完成已披露激励计划中设置的考核目标。

2021年11月,千味央厨发布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其中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设置了业绩考核目标:以2020年度营业收入为基数,2021年至2023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5%、67%、1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千味央厨营收增速分别为34.89%、16.86%、27.69%。除了2021年度营收增速差点完成考核目标外,其余两个年度的营收增速均存在较大差距。

再看2024年情况,今年一季度,千味央厨实现营收约4.63亿元,同比增长8.04%;实现归属净利润约0.35亿元,同比增长14.16%。

对比2023年一季度,彼时千味央厨的营收、归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18%、5.49%。不难发现,该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速放缓。

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电话交流会,有调研人士提问称,“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增速有所放缓是什么原因导致?”

千味央厨解释称,原因为2023年第一季度高基数、消费环境疲软、大B端市场竞争加剧等。

千味央厨还提到,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基数较高,对本年度第二季度业绩增长率会有一定影响。

B端市场遭遇挑战

B端市场遭遇挑战

无论是在2023年年报,还是接受投资者调研过程中,千味央厨均提到了“B端市场竞争加剧”问题。

B端是千味央厨的主要销售领域,近年来,部分速冻面米供应商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餐饮渠道,即经营C端业务同时在发力B端业务。(B端是面向企业用户,C端是面向个人用户)

比如,安井食品推出了副品牌“冻品先生”,专门定位于餐饮食材类,切入到餐饮渠道;三全食品推出“三全绿标”产品,主要围绕餐饮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思念食品成立了BP事业部,主要针对连锁餐饮、团餐、方便熟食、酒楼宴席渠道为餐饮客户提供产品。

千味央厨提示风险称,“随着大型速冻企业的加入,未来B端市场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这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挑战。”

我们关注到,千味央厨也在尝试C端业务。早在2022年11月,该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郑州千味甄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据媒体报道,在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千味央厨董事长孙剑公开称,“我们也想进入C端,目前也在做”。孙剑表示,千味央厨拟在C端市场打造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并“维持一个合理的回报率”。

千味央厨的目标是“年轻化的C端”,具体来说不走大众化的路线,而是专注于创新和个性化的产品,以及线上渠道的推广。此前,千味央厨回复投资者提问称,目前C端业务占比较小,对该公司经营影响有限。

据了解,国内预制菜市场仍以B端市场为主。2023年数据显示,预制菜领域中B端、C端市场占比分别85%、15%。

业内分析认为,C 端具备驱动力但占比相对B端较小,原因包括外卖行业可替代性、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偏差等。

目前,千味央厨有意向布局C端业务,专注的仍是B端业务。随着B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该公司能否在C端市场取得突破,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