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我们那个时候的人格教育,家里书房里贴了一张纸,画了线条,有一百个框框,有些是三十个框框,一张一张放在上面,叫什么?“功过格”。每天自己读完书了,爸爸坐在后面说:想一想,有没有错?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笔来在框框里点个黑点。有什么好事吗?有,某某人没有橘子吃,我送一个橘子给他,在框里点个红点,算一件好事。

每天的思想行为,好的点红的,坏的点黑的,给自己看,这个叫功过格,我们是这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以前读书,你们现在没有看到过,叫念书,出声地朗读吟诵出来,回到书房里拿到书,每个文章有音韵,像唱歌,这个叫读书,叫书声琅琅然,会读得很开心,记忆很深刻。像我小时候坐在书房里,我父亲悄悄从楼下上来,听到我在念书,不错,然后告诉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告诉我夜里不要贪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他说想要孝养父母有道,先要回过来问自己。我们读古书出身的,对父母都很孝顺哦。说老实话,我一回家看到父亲还会发抖的哦;我父亲已经对我很客气了,可是父亲始终是有威严的。

我从小养成的规矩,父亲一到前面,我赶快站起来。只有父亲躺在床上高兴的时候,问我十多年在外面都搞些什么,只有那时心情才放松一点,平常总是很严肃的。这是老的教育,你们没有看过,我生在这个时代的夹缝,受的是新旧教育,古今中外味道都尝过了。所以你要真讲孝顺,是“反身不诚”,问自己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现在回想,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家里住了一年,我觉得这一年当中至少做到了使父母悦,是真的高兴。不过时间太短了,现在想起来都很难受,所以我经常说到黄仲则的诗,感人肺腑。开始讲《孟子》的时候我曾讲过这首诗,“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对于我自己的母亲,我经常有这个感叹,现在已九十多岁了,虽然她晓得我还活着,但是想到“此时有子不如无”,就觉得自己是个不孝的儿子,这是遭遇时代的影响,有这个儿子等于没有(编按:怀师的太夫人一九九○年百岁仙逝)。

可是在家里的时候啊,我曾经反省过自己,我十几岁就离家,十年后回去不过相处一年,所以我再出门的时候,父亲就拍拍我的背,他说你要走了,不过我很高兴,我有个好儿子。他虽然很痛快地讲,但是我晓得此次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旁通(下)》(离娄篇)东方出版社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