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东方汽轮机叶片加工产线

这里,曾是三线建设的重要腹地,也是“挑大梁”的工业大省;这里,生产全国60%的核电产品,也供应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这里,2023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7家,为市场经营主体释放政策红利超过860亿元……“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四川站近日举行,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四川,这个以重型机械装备、航空航天工业和核能工业浇筑起工业经济脊梁的西部大省,正昂首阔步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征程。

研发创新:积淀厚、动力足

1958年,长虹创立。经历近60余年发展,老牌制造企业长虹打造了多个“第一”:冰箱压缩机年出货量超7500万台,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高速背板连接器、轨道交通电源系统、互联网模组等多个产业居全国首位。如今,长虹在研发与生产方式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建成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49个,在FLASH放疗设备、量子动态绝对重力仪等一批重大项目上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1966年建厂的东方汽轮机,自投产以来已经累计生产发电设备超过5亿千瓦,至今已建成行业首个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的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将核心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劳动生产效率提升60%以上,产品一次合格率超过99%,能源利用率提升20%。

1970年,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炼出第一炉铁水。而今,攀钢集团已建成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有限公司,连续6年在全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居前列。攀钢集团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古今介绍道:“攀钢生产的钢轨占据国内40%、全国出口60%的份额,在雅万高铁、玛雅高铁等标志性海外项目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攀钢建立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加快发展钒钛特钢产业,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和高端民用领域。

工业经济几十年的发展为四川培植了深厚的技术经验。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四川展现出强劲的研发创新动能。2023年,四川实施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项目142个,先后批建氢能、先进水电装备、动力电池和钒钛4家省级创新联合体,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高端航空装备等3个平台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

“我们坚持把工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说。2023年,四川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4个,新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为加强产业技术领域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组织实施142个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有22个产业技术能力也成功实现了揭榜。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关键技术产品核心工艺一条龙的应用示范。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道路上,四川产业界仍在寻找增长新动能。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童宣荣说:“企业将加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坚力度,围绕纯氢加纯电的核心研发路线,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何阳表示,创新中心正基于工业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平台,尝试通过语音实现机器人控制。科技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上限,四川工业界仍在不断求索。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战略官冯毅介绍,科伦药业正在尝试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新药的方式,将AI用于大分子药物发现环节,相较于原先靠研发人员手动组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

产品创新:核心强、市场广

“卷卷卷,好,再用力卷一下。”在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伦药业”)调研时,记者现场体验了一把护士的工作。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完成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的配液混合过程。科伦药业技术主任朱仲强称:“在该产品出现前,一次输液所需的一袋营养液需要专业护士在清洁区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而科伦药业生产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凭借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改造和自主研发的药剂包装袋,不仅将配药过程大大简化,还把药剂价格从1000元以上拉低到几十元,使其成为一款备受市场欢迎的“拳头产品”。

科伦药业只是四川制造为市场贡献具有全球竞争力优质产品的缩影。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以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总装成套的大型设备制造为主营业务,产品遍布美洲、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当前正有1000余台该公司提供的设备在全球作业,约占全球钻机总数的14%。英杰新能源以工业电源、充电桩、电化学储能系统研发及制造为主营业务,已取得北美UL认证,将产品成功销往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少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自主研发的充电桩可编程功率控制器大大降低了充电桩的故障发生率,也成为产品出海的制胜法宝。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平介绍称,宁德时代四川工厂2023年电池出货量共计103.4吉瓦时,约占全省98.19%、全国11.65%、全球8.59%。

四川已建成全球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电池储能产业全国领先;建成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加工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基础锂盐、正极材料产能位居全国第一,负极材料产能位居全国第三,在全国率先构建形成“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废旧电池梯级开发及综合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在晶硅光伏产业方面具有全球话语权,硅料、电池片产能居全国第三,其中多晶硅产能占全球六分之一,全球前十强光伏企业有六家在四川布局,通威太阳能电池连续六年出货量全球第一。

现在的四川,正以标志性产品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四川省制定落实国家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任务实施方案,出台10项支持政策,建立由省长任组长的专班推进机制,起草了《四川省标志性产品认定办法(暂行)》,现已梳理出60个省级标志性产品和第四代核电装备、固态动力电池、人形机器人等10个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正加紧遴选领军企业,以产品为核心引育壮大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推动韧链强群。

体制机制创新:联结紧、平台忙

在四川,记者看到,“平台”正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但要想使“平台”发挥作用,绝不是像批地盖楼安设备那么简单。 “平台”的生命力在于联动、对接、互通有无,是把人、地、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新的火花。

在绵阳调研时,一项名为“周六早餐汇”的制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绵阳市以“抓发展核心是抓企业,抓企业关键是抓服务”为理念,原则上每期邀请13名实体经济企业家、2名金融机构负责人、5名市领导和市级行业部门负责人共进早餐,搭建起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扁平化反映平台。自今年1月以来,已围绕制造业“智转数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8期活动,共计104名企业家、16名金融机构负责人受邀参加,政府机构收集到问题77个、办结36个。

一手牵着企业,一手牵着专家团,线上线下沟通招引,绵阳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资源交互枢纽。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绵阳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聘请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遴选89名懂科技、懂市场的人才担任“科技助理”,进院所、进高校、进企业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常态化组织骨干企业住户走访当地科研院所,促进企业需求与院所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为打通与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链接渠道,绵阳打造“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邀请与当地产业结合度高、学科优势强的“双一流”高校“云上”入住,建成多维度科技创新数据库。人动起来了、资源互通了,产业发展也就活起来了。

在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机器人中心”),记者看到“中试”平台的实体化呈现。这里摆放的技术操作台,可满足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专业培训和实训所需,涵盖工业机器人操作中所需的编程、焊接等6项工艺。机器人中心业务经理秦大方介绍道:“若一位学员能够从0到1掌握所有工作站的操作工序,就具备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检测和运维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而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培育所需人才,只是机器人中心诸多职能中的一个。机器人中心围绕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建设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中试孵化、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四平台、一基地”,实现从资金链保驾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人才后备军培育的一站式服务。

记者了解到,为使当地企业发展阻力更低、活力更足,四川省实施了一系列的企业培育、服务政策。开展助企纾困活动,“万人助万企”,完善“服务专班+服务专员”帮扶机制和企业困难问题分级办理制度,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提前完成上报国家台账无分歧欠款清偿任务。加大财金支持力度,结合发展需要新增安排资金20亿元,集中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跨部门整合工业、科技、外经贸、预算内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对经济基础好、综合贡献大、发展后劲足的高新区和经开区予以重点激励,同时对产业链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企业培育予以重点支持。

来源:中国电子报

记者:姬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