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李李 笃悠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2日,一则“3.0%下,2.75%上”的推送,振响了大伙儿的手机。朋友圈中的、微信群里的、小红书上的代理人们,也被“叮叮叮”的声响闹醒,叨叨起什么“3.0%且买且珍惜”“如何选择分红险”…

2024年的分红险,算是个现象级产品。尽管在保费规模上还是二流,但“吸睛”却是顶流,算是“暗戳戳”地火了半年。

有的公司,单靠一款分红型终身寿就光速达成保费增速Top one…不仅在经代渠道火到 “限时限额”,更是连续三个月拿下银保新单桂冠…甚至某起售额度20万的分红型产品在银行APP上被秒空,就像在抢茅台。

背后是小作文的给力还是客户的开窍?尚不得知。

但话题顶流的热度,却是真真儿的。和分红险一样热的,还有忙得不可开交的代理人,以及为分红实现率而不安的保险公司。

尽管场面上看起来很稀奇,但分红产品并非什么新的玩意儿。早在世纪之交就已抛头露面,是古早的顶流产品。

正如一文中所强调的那样,当年市场分红险保费达到12000亿时,似乎也远没有现今只有7000多亿时的盘子水平红火,为何今天才显得如此火爆而重要?是谁在捧?保险公司又为何不安?

1

-Insurance Today-

成也萧何败萧何

分红险因预定利率兴

也因之败

1996年,人民银行分别于5月、8月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定期储蓄利率从之前的10.98%降为7.47%,五年定期储蓄利率从13.86%降为9%。

三年后的1999年6月10日,存贷款利率再次大幅度下调,一年定期储蓄利率调整为2.25%,五年定期储蓄利率调整为2.88%。

原保监会也于1999年6月印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明确指出:鉴于银行利率再次降低,决定相应降低寿险保单预定利率,将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自1999年6月10日接到本通知时起,各公司不得再签发预定利率超过上述规定的寿险保单。

定价利率下去了,一方面是既有的保险产品被同类产品K.O了,另一方面是产生利差损的保费该用啥来挪腾?

不过好的是,没多大功夫,就从国际发达市场的借鉴中发现了救命稻草:分红险。当然,还有投连和万能,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在此不表。

分红险1776年诞生于英国伦敦的公平人寿。

据传说,公平人寿在年底计算利润时发现最初公司对投保人收取的费用较高,而公司利润相对较多,这样对投保人不够公平,于是决定把公司当年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投保人。

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分红险就这么来了。

在那个2.5%定价利率时代,分红险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人身险产品,占原保险保费收入一度达80%。就连今天的增额终身寿,也未解锁如此成就。

分红险的高歌,直到2013年开始的那次“放开”,才逐渐跑了调。4.025%年金险产品、附加万能险的各种中短存续期产品,和百万人力大军一道,唱起了“资产驱动负债”的谱。

尽管134号文之后,分红险在2018年和2019年重回首位。其中,2018年分红险更是以36.72%的增速一举突破万亿大关,成为行业规模最大的险种。

但伴随着3.5%增额终身寿险被市场所接受,分红险再度被晾在了一旁。直到2023年3.5%产品的谢幕,才重新被人想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分红险是“牛夫人”还是“小甜甜”,全依仗预定利率的升、降。

1999年预定利率降的时候,分红险是肩负保险公司发展和消磨利差损风险的“小甜甜”。而到了十余年后的“两端放开”和预定利率提升,分红险又立马被贴上了“牛夫人”的标签。

今天的分红险,似乎又回到了25年前那个起点。

2

-Insurance Today-

2024年的翻红

是保险公司的推波助澜

还是客户的真实选择?

“一个险种满足所有需求”,简单粗暴,这是卖了四五年增额终身寿的营销员的惯性思维。同样形成惯性的,还有客户的保险逻辑。

在过去增额终身寿短平快的销售逻辑下,在前端的主动引导下,客户也学会了“以夷制夷”。对很多客户来说,买保险就看收益… “你们的这个IRR,怎么比那家的低”成为代理人时时面临的“拷问”。

随着3.5%定价利率成为历史,3.0%产品的摇摇欲坠,留给代理人挪腾的空间,不多了。找到一个关于收益率的新故事,显得尤为迫切。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自2023年11月以来,分红险尤其是分红型增额类产品开始冒头。

和3.5%固收类产品相比,分红险可能没太大优势。

但如果增额终身寿定价利率到了3.0%,就有点优势了。到2.75%,那优势又扩大了些。

假设某款产品保证利益演示为2.5%,分红实现率为50%,那么红利利益演示为0.7%,整体产品收益可达3.2%,已超过3.0%定价的普通型保险产品

从一份公开数据来看,2024年前4月人身险公司分红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同比增幅在所有险种中独占鳌头。大家也都看到,个别分红型产品更是成为了“现象”。

这是否有保险公司的推波助澜呢?

尽管分红险的供给有所增加,但多数保险公司并未主动大力宣推分红保险或额外增加投入资源,而是银保、经代渠道的自主发力。

或许,其收益得到客户认同,就是今年分红保险势头强劲的原因。

3

-Insurance Today-

但分红实现率的披露

成为各家公司心中的那份不安

就怕客户写小作文发挥

自2023年6月30日起施行的银保监规〔2022〕24号文,首次提出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2022年分红实现率均已公布,2023年分红实现率也陆陆续续在公布。

有的险企的产品的实现率在50%以下,有的险企的产品则在200%以上,不过整体水平较2022年确实有所下降。

各家险企在3月份收到风险提示函后,更是开启了焦虑模式,怕分红实现率公布后出现大面积的市场不满情绪,特别是怕客户打12378或去小红书上写小作文,尤其是小作文。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无比重视的今天,一个出圈的小作文,足够让一家保险公司喝上好几壶。

不过,我特意问了几位持有分红险型保单的客户,得到的答案似乎没那么悲观。

“我的产品又没有到期,甚至还没有返本,看这个数字对我有啥用?”

“我只关心实际到我手里的整体收益是多少钱,别给我整这些百分数,不懂也不想懂。”

“我不看这个数字,当时卖给我保险时候,答应给我多少就得是多少,不给我就闹呗。”

“不是还有2.5%的保证收益吗?现在去哪里找2.5%的投资产品。”

“不是让我参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红利吗?保险公司马上要破产倒闭啦?不得优先给我清偿吗?”

或许,保险公司认为客户对“分红实现率”的无限敏感,来源于客户对绝对收益的孜孜追求。故而担心收益率没有给到位,客户便会怒火中烧。

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客户在购买各类保险产品时,对性价比、收益率等指标的关注度可能远低于保险公司常规认知。而保险公司的这种刻板认知,或许也和保险公司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影响、塑造缺位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2023)》

故而,保险公司在看待客户需求的时候,或许要更“立体”一点。客户其实也并非只聚焦产品收益,只对比产品利益。

纵观全球经济发达、保险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分红保险确实是应对利率中枢下行、抵御通货通胀的主流险种。在英国、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区,分红保险更成为众多民众财富配置的重要工具。

中国大陆地区分红险的优势依旧很大,尽管总收益可能无法与香港等地区媲美,但当前的保底收益依然达2.5%。毕竟内敛的传统文化不会过分宣传非保证部分的利益。

饼画大了总得有圆回来的资本才行。

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包括死差、费差、利差等,考验的不仅是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还有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等综合经营能力。

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发展周期内,经营分红险,对各家保险公司而言斗是一个新的挑战。

小甜甜,不好捧。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