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识糖尿病

-健康科普-

不做“小糖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习惯等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但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各种慢性病也随之发生,俗称“富贵病”的糖尿病在我国也由少见变成了常见。作为常见的慢性病种之一,糖尿病也逐渐在大众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

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糖尿病的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较无危险因素者高。

1.超重与肥胖;2.高血压;3.血脂异常;4.糖尿病家族史。5.妊娠糖尿病史;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如果空腹血糖(FBG)在6.1mmol/L(含)~7.0mmol/L之间,或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在7.8mmol/L(含)~11.1mmol/L之间,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但“高危”并不代表一定会患病,无危险因素的人群也不代表一定不会患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积极防治糖尿病。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kg/㎡,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糖尿病并发症

一、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有哪些呢?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足病
  • 心脑血管病变
  • 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其中外周神经、视网膜、肾脏病变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接下来,带您了解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末梢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运动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众多并发症中最容易被患者感知的,也是在疾病发展中较早出现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类及临床症状表现见下表:

分类

临床症状

末梢神经病变

双侧肢体酸、胀、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自主神经病变

腹泻、便秘、心律失常、排尿困难、勃起障碍、出汗异常

运动神经病变

肌肉萎缩、嘴角歪斜、眼睑下垂

如果出现常见的下图症状,作为糖友的您,就要去医院筛查你是否是出现了神经病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医生会针对以上明显症状的患者通过查体以及联合应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5项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进行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

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的是,约50%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这就需要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5年后,需至少每年筛查一次。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复杂,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根据现有的文献报道,它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以及它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炎症损伤以及维生素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持续,葡萄糖不能被正常利用,过剩的葡萄糖还会转化为山梨糖醇储存在神经细胞中,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从而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这是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假说之一。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自愈吗?

不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经确诊,不会因为血糖控制良好就自愈,只会逐渐加重,所以应及时进行治疗,减轻神经经病变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有哪些?

除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改变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针对性的药物用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呢?

1.抗氧化应激药物

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增加神经 Na+-K+ -ATP酶活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常用药物为硫辛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硫辛酸注射液的用法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临床上不良反应少见,该药应遮光保存。

2.改善微循环药物

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常用药物有贝前列素钠、胰激肽原酶、前列地尔及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银杏叶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前列素钠片的用法用量通常为饭后口服,孕妇和出血的患者禁用。

3.改善代谢紊乱药物

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进而抑制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从而改善神经病变症状,常见代表药物有依帕司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帕司他的常见用法用量为饭前服用;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该药后,尿液可能出现褐红色,此为正常现象。

3.营养神经及神经修复

活性维生素B12制剂,常见代表药物:甲钴胺,可以修复并营养神经,改善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治疗疼痛药物

目前推荐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镇痛治疗的有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惊厥药(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瑞巴林片宜从小剂量起服,如果疼痛未得以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注意老年人容易出现头晕、视物模糊、震颤、嗜睡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六、生活干预

1.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做好血糖监测

2.每年定期进行一次糖尿病神经筛查

3.科学饮食,管住嘴,迈开腿

4.做好足部护理,避免诱发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

一是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确知识、调整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二是合理饮食

做到少量多餐,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少盐少油、戒烟限酒。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三是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形式可以为快走、太极拳、骑车、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种球类等,每周最好再进行2~3次锻炼肌肉的抗阻力运动。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征询主治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四是规律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意按医嘱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加药停药。

五是自我监测

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在血糖不稳定或药物调整期,次数适当增多,可达每天数次。此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子浩

审核:陈楚雄

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来源:逸仙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