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日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献血行动,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

哪些人可以献血

1.年龄:18-55岁,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2.血压、脉搏、体温、心、肺、肝、脾等正常。

3.血色素合格、ALT等正常。

4.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梅毒试验阴性。

5.没有传染病、血液病和医生认为不可以献血的其它疾病。

6.女性月经期间不可以献血。

7.洗牙或拔牙之后不能献血。

8.有出血倾向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不能献血。

献血前的注意事项

01

献血前一天晚餐不要进食过饱,少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不要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血液,影响血液质量。

02

献血前一晚要保持良好睡眠,最好洗个澡,换上干净内衣,特别是两个肘弯部要洗干净。不做剧烈运动,睡前还可以阅读一些献血宣传资料,以解除和减轻思想负担。

03

献血时不要空腹,可提前吃些清淡饮食,如稀饭、馒头、面包等,可适当补充水分,以免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良反应。

04

献血前不要过量饮水。

05

献血前一周内不能服用任何药物、不饮酒。

06

如果曾经献血,需确认两次献血间隔已满6个月。

献血后的注意事项

01

要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献血完毕时,要用止血贴覆盖好穿刺针眼,并用胶布固定,再用3个手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10-15分钟左右。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在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也不要被不洁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止血贴四小时后方可取下。

02

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当日和次日请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通宵娱乐等活动。

03

饮食注意事项:献血后正常饮食,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等,多喝水或其他饮料,不要饮酒、喝咖啡,不要暴饮暴食,更不需吃补品、补药。

04

其他注意事项:不要待在过热的环境中,个别人可能在献血后数小时内出现头晕等不适,请就地蹲下、坐下或卧倒,避免意外伤害发生。这种不适为一过性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一般数分钟即可缓解。

献血的益处

1.对心脑管系统有良好的远期影响

献血可预防、缓解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能有效降低动脉硬化、血栓和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

2.可提高造血功能

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哪些人不能献血

1.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患者。

2.与上次献血时间间隔不足6个月的。

3.体重过轻或过重的。

4.月经期的妇女,分娩及哺乳期不满1年的妈妈。

对献血的误区

误区一 献血要空腹

献血不需要空腹。相反,若空腹献血,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极低,很可能造成头晕等低血糖反应。

误区二献血后要好好进补,才能减少损害

目前,就人们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等而言,健康成年人献血后完全不必进补各类营养品,正常饮食、正常作息即可。

误区三 献血400毫升太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一个人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存储在肝脏、脾脏的血液会被动员出来,保证参与循环的血量不会减少。

误区四献血会引起贫血

每次的献血量只占人体血液的极少部分,暂时少量减少不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循环,献出的少量血液很快就会恢复、补充。

误区五献血会降低免疫力

从生理角度讲,构成人体免疫力的主要物质是白细胞。献血后人体的代谢会加快,从一定角度上讲,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器官造血功能,有益人体白细胞的再生。

误区五 献血会传染疾病

在严格“一人一针”的规范管理和操作下,参加无偿献血是不会感染疾病的,更不会发生感染肝炎与艾滋病等现象。

误区六 献血会引起血压不稳

有些献血者献血后,可能会出现暂时血压偏高或偏低的症状,这是由于献血时精神紧张所致。

误区七 献血会上瘾

就人体生理而言,献血只是少量失血的过程,并不存在“成瘾”的任何机制和与原因。

误区八献血会导致发胖

献血后不会发胖,除非献血后为了补偿身体,摄入过量的营养。

无偿献血传承生命,让我们一起奉献爱心,共享真情。6.14,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内容摘自网络,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版权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各平台如若转载,出现任何问题,与本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