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漫长的文明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吉利学院近日在明德楼M107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非遗进校园 魅力我来show”活动。此次活动由吉利学院“艺起美好”非遗社携手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学院联合举办,邀请成都木刻水印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曾凯老师带领现场100多名师生一起学习木版水印制作技艺,体验手作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伊始,曾凯老师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较详细介绍了木刻水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他表示,“木刻水印技艺”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朝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也算是“老古董”了。木刻水印是我国特有的印刷方法,能保持原作的风格,被誉为“再创造的艺术”。木刻水印主要分为勾描、刻版、印刷三个环节,根据书画作品的尺寸、图案、颜色不同,工艺的难度也不一样。成都“木板水印”使用精细的雕工将各类图案雕刻在木板上,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励志名言、书法、篆刻、绘画等,再用丰富的色彩涂染木板,将其印刷在承印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老师还特别强调,木板水印技艺包括雕刻木板、调配颜料、印刷、干燥和修正、装裱等五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刻版环节,一幅图刻工需根据美工选稿分色情况刻制多个木版图案。雕刻木板这一过程繁琐且持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来完成。也正是因为这种耐心与细致入微,才能将每一个图案在木板上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讲解中,曾老师温和幽默的语言、浅出深入的讲解以及对木刻水印的热爱与执着,都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演示环节,曾老师将带来的工具和材料,如雕刻的木板、颜料、印刷用的纸张等,一边给同学们作详细介绍和演示,一边与同学们共同欣赏部分优秀作品。演示中,在曾老师灵巧的手作下,片刻工夫,一张色彩丰富、体态饱满、栩栩如生的“熊猫福”就显现出来。这一过程勾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好奇心,现场反响热烈,不少同学都对木版水印跃跃欲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行亲身体验环节,在曾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同学们纷纷动手,踊跃尝试,亲身体验木板水印的制作技艺与独特魅力。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认真专注的神情目光,一丝不苟的操作手法,虚心请教的求知精神和饱含惊喜的初创作品,或许就是非遗传承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活动让同学们视野大开,收获满满,不仅丰富了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对成都“木刻水印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意愿,同时也是在高校中宣传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王俊 通讯员 司梅远 陈勇 赵莎莎 冷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