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有段话这样说:

内心深处,我还是16岁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多希望有人把我揽在怀里。

但爸妈老了,孩子大了,爱人也冷了。从此不会再有人抱我,直到死去也没有了。

一席话说出不少中老年人的心声。父母再疼爱我们,也在一天天变老,终将离去;爱人即使愿意照顾我们,也未必能陪我们直到生命尽头。

著名演员陈道明在接受采访被问及人生除了演戏之外,什么事最重要时,他的回答十分值得回味:

“饿了想吃,困了想睡,累了想躺着。你自己的需要,就是最重要。”

的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时时刻刻照顾好自己。这辈子陪伴自己最久的,不是父母,不是爱人,而是自己。

01

低耗心态:

做自己的医生,学会哄自己开心

史铁生写过一段话:“我四肢健全时,经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

很多人都跟史铁生一样,在当下驻足回首往事,懊恼回不到过去。可当时光推移,会发现原来当时拥有的已经是人生巅峰。

人的抱怨心之所以那么重,往往是因为只看见了自己,从心底隔绝了整个世界。

说白了,人病的一切根源还是在于心灵的伤痕无法治愈。因此看待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灰色,即便是晴空万里,也如同乌云密布。

但真正的智者,会懂得自我疗愈,做自己的医生,学会哄自己开心。这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低耗心态,是对生活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与其在无谓的抱怨中消耗自己的精力,不如用这份力量去治愈自己,去拥抱生活。

这样,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找到那一丝温暖的光明,照亮前行的道路。

02

断舍离:简化生活,回归内心

在繁华的世界中,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满足。

人类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消耗即减少。

绝大多数外部事物与我们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我们应避免无谓的思考与忧虑,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自身及真正具有长远价值和回报的事项之上。

断舍离,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着,简化生活,回归内心。

那些曾经执着追求的东西,或许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才是最珍贵的。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放下,才能轻装上阵,活出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自在、自由、自得其乐。

03

人得自己成全自己

很喜欢一个故事:

苏轼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游灵隐寺。苏轼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中挂着念珠,觉得很奇怪。便问佛印禅师: “世人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希望她能保佑自己为什么她手上也挂着念珠,她念谁的名号呢?”

佛印禅师说:“也是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更不解了,追问:“为什么她要念自己的名号呢?”

佛印禅师解释道:“因为她比世人清楚,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自己。”

很多人总想着把别人当靠山,于是费尽心机结识人脉,等落难才发现:那些千方百计想攀交的人,根本没把自己放眼里。

反倒由于把心思都花在攀关系上,依赖别人成瘾,把自己给荒废掉了,最后一事无成。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总仰仗别人,并非上策。没有人会无条件地帮助你,没有人会永远陪在身边。

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从来都在自己手上。

人呀,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余华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生活很多彩,有酸有甜,有光有影,有晴有雨。

同时,生活也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

没有人会一直陪着我们,我们还是要自己提枪上马,陪伴自己,保护自己,爱自己,直到生命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