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以为行政处罚后就完事了,可在准备申报项目时,才发现公司在‘信用中国’网站还公示1条失信信息。”近日,威海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电话咨询高区经发局信用办工作人员。

经过工作人员详细了解,该条行政处罚信息已过最短公示期,但因企业对信用修复政策不了解,导致失信信息一直处于公示状态。高区经发局信用办工作人员介绍,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企业因未进行信用信息修复,导致在政策扶持、招标投标等方面受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对信用修复政策、条件、程序等不了解,或因忙于经营忘记提交申请修复,导致企业相关权利持续受限。

本着服务企业精准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态度,聚焦事前、事终两个时间节点提供优质服务,日前,高区建立“告知+提醒”双向服务机制,引导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提高信用修复政策知晓率和失信信息修复率。

高区坚持关口前移,实施事前告知服务。一方面,以落实“一处罚一告知”的“两书同达”机制为抓手,坚持政策宣传前置,引导执法部门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主动告知信用修复相关政策内容;另一方面,坚持防范措施前置,强化违法典型案例宣传,引导企业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职工合法权益保障、依法纳税、依法统计等方面制度建设,避免因违法失信耽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此外,高区还实施事终提醒服务,创新建立“141+N”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其中,“1”是向企业邮寄一封涵盖修复方法、操作流程、指导联系方式等内容的《信用修复提醒函》;“4”是建立宣传引导、台账管理、修复提醒、事后回访等四项制度;“1”是建立一个信用修复工作群,随时进行线上指导;“N”是全程做好跟踪工作,直至修复完成。

今年以来,高区共指导26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6月份,结合“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高区经发局信用办专门把信用修复政策宣贯、批量信用修复纳入活动内容,督促指导企业快速进行信用修复。(文字记者:谢菁 通讯员 徐永平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