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前惶惶不可终日的就业率,有个部门终于坐不住了,这不,发了一个报告,还真是亮瞎了大众的眼:

麦可思2024版就业蓝皮书(包括《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050元、4683元,较上一届(本科:5990元,高职4595元)稳中有升。报告显示,从应届大学生起薪分布来看,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57.8%、81.7%,在6000~8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3.9%、12.1%,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8.3%、6.2%。其中,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为7.0%。

从公开的这份报告来看,简直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感觉。

23届毕业生:月薪过万比例7%,平均收入6050,多么美好的数据。但是2023年全国高校1158万的毕业生中,有多少未就业,以及多少人的薪水低于3000元,就只字未提。

假设,按照该报告的数据计算,月薪过万的有81万多。就当前的就业局面,除了清华北大等前十名的高校毕业生,敢开改万的薪水外,还有谁敢?

那就看看,清华北大的相关数据吧:

2023年11月,清华大学发布的《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总数3609人,授予学士学位3519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7.5%,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7.5%。2019级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共推荐2186名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

2023年12月,北京大学发布的《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2023年,北京大学共有本科毕业生3835人,实际毕业人数3826人,毕业率为99.77%,学位授予率为98.43%。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38%。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占82.72%。升学2987人,占78.07%,其中出国(境)留学680人,占18.83%。

也就是说,2023年清华北大一共才7400人左右的毕业生,,可是有5000多名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研。

如果按照清华北大的数据,进行推而论之,麦克思的数据当中7%的本科生月薪超万的,估计不止是211和985的毕业生了。

毕竟好学校的毕业生,继续读书的比例更多一些。

比如这几个学校的毕业生,从数据来看,还与清华北大的趋势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很好的可以理解,为啥这个报告,专门展示月薪6000以上的专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专生的部分,也选择了5000以上的数据。而其中月薪最高的前三名是铁道方面的,请问一下麦可思公司,整个铁道系统都是亏损为主,能进到里面的都是二代,还能弄纳多少大专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为了甩锅,麦克思在报告下面有个注明:本报告基于麦可思公司2023年度的大学毕业生跟踪数据而撰写,反映的是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结果。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研究,从2010年开始,连续十四年对之前跟踪过的全国2006~201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跟踪,从2019年开始,对此前进行过毕业半年后、三年后跟踪评价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五年后的第三次跟踪评价,建立了2006~2022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也就是说,数据都是第三方的,与麦可思公司无关,即便数据有错,都是第三方的。

这个注明的确牛逼。那就来看看麦可思是谁吧。

麦可思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产业的领跑者。目前控股管理方为中信产业基金。

截至目前,麦可思已经为1,500多所高校提供了年度数据跟踪与咨询服务,是中国科协、人社部、司法部、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合作项目单位,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同时,麦可思还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厦门大学—麦可思 中国高等教育数据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麦可思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协同研究中心”,与西南政法大学建立了“西南政法大学—麦可思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协同研究中心”。

麦可思也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即就业蓝皮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唯一撰稿人。总裁王伯庆博士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编《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

简单来评价这麦可思公司,就是来头很大,能力很差,赚钱就靠买数据。像这种货色,估计这个2023年的就就业蓝皮书,也是买了新闻稿,才发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学某网红,赚钱大学生选择志愿和专业的钱。

当每年有几百万的学生不能就业,这些机构还在割大学生的韭菜,真是可恶之极。

当赚5000元都上了热搜,却还在出大学生平均月薪6000多这样的话题,的确有点尬尴了。

这也是为什么,消费经济搞了十几年,但一直不温不火的根本原因。

只是单方面叫人家消费,不是脑残是什么?有钱还需要你说,谁都会消费,关键是什么?却没有人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