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5400字)

【正经社“银行转型”观察之一】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刚过半,浦发银行已经收到3批罚单。

2024年尚未过半,这个数据已经超过10批,罚款金额累计超过1000万元。

被处罚的理由,多半与贷款风险管控不力有关。高风险贷款上升的背后,是难以承受的盈利压力之重。

4月29日发布的浦发银行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资产增速、盈利能力指标、轻型收入、核心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2023年基本没有改善。外界最关注的营收已经出现连续三年下降,净利润连续四年下降。

与A股上市的42家商业银行横向对比,浦发银行2023年的净利润增速排名倒数第一。2024年一季度,营收、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继续下降,但账面上却实现了盈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季度集中卖出了大量高收益债券,从而获取了巨额投资收益。这笔投资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且为未来投资收益减少埋下了伏笔。

2023年9月才履新的新一届管理层被赋予的任务,显然不轻。

1

盈利压力难以承受之重

6月11日,浦发银行聊城分行和喀什分行刚刚收到处罚通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绍兴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中又贴出了浙江新昌浦发村镇银行被处罚的消息,被罚的原因是贷款“三查”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股市;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金额为60万元;时任客户经理刘某被警告。

此次处罚,是2024年浦发银行收到的第十一次处罚通知。

前面10次处罚金额累计达960万元,罚款金额超过100万元的就有四次,分别是江阴支行被罚200万元、乌鲁木齐分行被罚125万元、北京分行被罚150万元和莆田分行被罚230万元。而被处罚的原因,除了北京分行是因为现金清分外包风险管控存在重大缺陷和监督检查失职之外,余下的9次处罚均与贷款风险管控不力有关。

祸根当然不是一两天前就埋下的。

实际上,浦发银行最近几年盈利压力与日俱增,冒险发放高息贷款,争取更高的净利差,就成了选项之一。

根据浦发银行历年财报公布的数据,2020年浦发银行的总营收达到1963.84万亿元的高峰,随后三年分别下降到1909.82亿元、1886.22亿元和1734.34亿元,到2023年已经跌回到2018年的水平(1709亿元);归母净利润2019年达到589.11亿元的高峰,随后四年分别下降到583.25亿元、530.03亿元、511.71亿元和367.02亿元,到2023年已经跌回到2012年的水平(341.86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经社分析师查看最近四年浦发银行的利润表发现,净利差不断收窄是导致归母净利润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2020年-2023年,浦发银行分别实现利息净收入1385.81亿元、1359.58亿元、1336.69亿元和1184.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达70.57%、71.19%、70.87%和68.29%。因此,净利差变动会对净利润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就一直呈收窄之势。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2019年至2023年的收窄幅度较大,一路从2.27%下降到1.49%,已经降到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差不多的水平,远低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主流股份制银行。

净利差下降一方面跟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贷款利率逐渐下行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浦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吸收存款的规模,只好转而求诸成本更高的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和同业存款等业务来维持负债端业务的增长。

2020年-2023年,浦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9%、9.05%、8.79%和8.51%,相应的净利差分别为1.96%、1.77%、1.72%和1.49%,二者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净利差不断收窄给浦发银行带来的盈利压力与日俱增,管理层甚至不惜放宽贷款风险敞口,但不仅收效甚微,反而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消息统计,2020年至2023年,浦发银行领到的罚单分别达55张、47张、64张和15张,被罚金额分别达3923万元、9300万元、6000余万元和1000余万元。

罚单数量和罚款金额,均居股份制银行阵营前列。如果往前追溯,还可以看到2018年1月成都分行被处以罚没4.62亿元,次年10月又对总行、原董事长吉晓辉、原行长朱玉辰、原分管副行长穆矢分别处以罚款130万元、2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等大案,以及2019年三季度便收到37张罚单、罚款金额累计超过1500万元的极端事件。

2

对公之王”转身之难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商业银行便意识到可能面临的挑战。当时业内的主流看法是,商业银行必然会因为利率市场化冲击而沦为一般企业,运营成本将不断上升。华夏银行管理团队用了“两个不可持续”、“一个不会再有”来概括:第一个“不可持续”是简单靠信贷利差收益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第二个“不可持续”是简单靠资产拉动的存款组织方式不可持续;接下来就是过高的贷款增速和存款利差不会再有了。

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了轻资产化转型来予以应对,特别是负债端业务规模增长受限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

何为轻资产化?简而言之,就是占用更少的资金,获取更高的净收益。大致可以归纳成四个方面:

(1)提高低风险权重的资产品类和表外业务占比。

(2)零售业务是相对轻的,因此做大做强零售就是轻型化的过程之一。

(3)对公业务增量上重中取“轻”,存量上化重为“轻”。

(4)依靠财富管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代客交易、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挣佣金和手续费,甚至不靠银行业务去挣钱,比如电子商务、科技输出等。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浦发银行实际上是较早提出轻资产化愿景的商业银行之一。

2013年11月,即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第四个月,时任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明确提出“转型”已成为浦发银行战略的关键词,而转型的目标就是,从以“单一资金中介”为主,向既提供资金,更提供与融资相关的投资理财、清算托管等以“全面服务中介”为主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转型。

次年8月22日,时任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出席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时,甚至勾勒出一个转型的路线图:信贷转向投资,从自营转向理财,从表内转向表外,从而有效控制风险资产,降低资本消耗;通过资产证券化、场内外自营投资、理财资金对接项目融资等交易类业务,规模存量不变的情况下,用更大的流量来扩大银行收入来源。

但是,对于有“对公之王”称号的浦发银行来说,要想实现向零售业务转身,绝非易事。毕竟,当初浦发银行能够跻身股份制银行阵营三强,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分庭抗礼,主要靠的就是对公业务。

要突然放弃此一传统优势,任谁都舍不得。

所以,当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轻资产化狂飙突进时,浦发银行却一步三回头,以至于2015年5月15日举行的201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多位中小股东公开表达了对浦发银行轻资产化步履蹒跚的不满,认为浦发银行创新力度不够,和别的股份制银行相比处于模仿和跟随的位置;工作重点仍放到扩建网点上,资产较重,迫切需要向轻型银行转型。

当年11月,曾有媒体用营业收入占总资产之比和非利息净收入占总资产之比两组数据模型,对16家上市银行的轻资产化转型做出了评估,结果显示浦发银行的轻资产化水平名列16家银行中的第九位,证实了中小股东们意见的合理性。

虽然2015年年底发布的浦发银行“十三五战略”写进了轻资产化的内容,比如“做强交易银行”被列为了“三强三大”重点业务领域的首位,但是总体上仍没有摆脱“规模为王”的传统思维模式,“十三五战略”提出的战略目标仍然体现的是大而全的思想,即“全面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打造高绩效全能型银行集团”。

所以,到“十三五”结束,浦发银行的轻资产化水平还是被同行甩到了后面。

3

信用卡发展策略之困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年初,浦发银行发生人事变动,郑杨和潘卫东分别出任董事长和行长。

新一届管理层决定加快轻资产化转型步伐。2021年9月浦发银行发布的“十四五”总体战略和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轻型化、“双碳”、数字化三个重点转型,加快构建可持续增长的盈利模式。

潘卫东出任行长之前,是分管零售和科技板块业务的第一副行长。他分管零售业务期间,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加速扩张,到2018年,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助力零售业务成为了浦发银行的第一大收入板块。

出任行长后,潘卫东选择了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作为轻资产化转型的抓手之一。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快速发展信用卡业务,浦发银行采取了激进的人海战术,甚至不顾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卡机构不得将信用卡发卡营销业务外包”的禁令,采用员工外包的形式扩充阵容。根据浦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1年至2023年年末,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人数分别为11806人、11975人和10714人,几乎是同期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人数的两倍,光大银行的3倍、平安银行的5倍、兴业银行的10倍。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人海战术的确带来了业务规模的扩张:流通卡量从2020年的4372万张依次增长到2021年的4843万张、2022年的5133万张和2023年的4838万张;透支余额从2020年的3721.17亿元依次增长到2021年的4161.42亿元、2022年的4336.93亿元和2023年的3856.17亿元;交易额从2020年的21792亿元依次增长到2021年的22157亿元、2022年的24175亿元和2023年的22693亿元。但是,发行规模的增长没有带来信用卡业务总收入的相应增长。2020年,浦发银行的信用卡总收入达450亿元,但2021年至2023年不增反降,分别只有381亿元、437亿元和407亿元。

很自然,拉动轻资产化转型的效果不会明显。

根据浦发银行历年财报公布的数据,2020年至2023年,浦发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9.43%、10.88%、29.13%和31.71%。单从收入占比来看,轻资产化几乎没有进展。而同为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南京银行、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到2023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分别达到43.64%、36.7%和36.29%。

而且,还产生了3个明显的负面效果:

一是劳动纠纷激增。最近几年,浦发银行时不时就会曝出一桩劳动纠纷。最近的一次就是2023年“五一”长假结束以后爆发的“外服杰浦外包员工纠纷案”,100多名和外服杰浦签订劳动合同被派往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外包员工因不满解约赔偿方案,齐聚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所在大楼前以示抗议。

二是客户投诉量激增。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共接收针对浦发银行信用卡的投诉15511件,位居股份行之首,而且超过了所有国有行,以至业内给了浦发银行一个新称号——“被投诉之王”。

另外,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浦发银行”,可以看到,截至6月13日投诉量已累计达38608件,直接针对信用卡业务的占了90%左右,投诉比较集中的包括乱扣费、暴力催收、自动开通保险等。

三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信用卡业务和消费贷业务助力零售业务成为浦发银行第一大收入板块的2018年,浦发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额达到了78.32亿元,同比上涨了41.7%,不良率则增加到了1.81%。信用卡发行规模达到顶峰的2022年,信用卡不良贷款金额为78.88亿元,不良率达1.82%。到2023年上半年末,不良贷款率又进一步上升到2.49%,比同期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1.68%%)高出了81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还连续接到监管处罚,内容涉及对申请人收入核定严重不审慎、信用卡授信审批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信用卡资金流向管控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罚款金额则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

4

战略调整之艰

2023年9月,张为忠取代郑杨成为浦发银行董事长,浦发银行进入新一轮人事周期。

新一届管理层到任以后,显然注意到了放宽贷款风险敞口和激进扩张信用卡业务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于是,收窄贷款风险敞口成了新一届管理层到任后做的第一批重要事情之一。

张为忠上任伊始,便启动了以一投三收(即信贷投放、营收、中收、清收)为核心的百日攻坚。增加风控力度,以较低利率吸引低风险客户,无疑是信贷投放的首要任务。

2023年四季度财报公布后,投资者看到,无论是总资产还是贷款余额均出现环比上升的情况下,净利息收入反而环比下降了7.39%,只录得278.9亿元。

答案很容易就可以从利润表里找到。利润表显示,生息资产收益率四季度出现了环比22个基点的暴跌;净利差大幅下滑了14个基点,已经跌破1.5%。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四季度用较低的贷款利率换来了风险更低的贷款客户。

紧接着,又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深度调整:停发部分信用卡、对部分信用卡进行升级和降级。

正经社分析师浏览浦发银行的官网发现,浦发银行曾发布多个公告,从2023年到2024年陆续停发了多款信用卡产品,包括浦发银行与京东旗下特价购物平台京喜合作推出的浦发银行京喜联名信用卡、与美国Visa公司合作推出的浦发银行VISA白金梦卡等。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还对37款信用卡产品集中进行了合并和降级。

合并的主要对象是主题信用卡,包括有19款产品被合并为1款名为“浦发梦卡经典白金信用卡”的产品,另有9款产品被合并为1款名为“浦发美丽女人信用卡都市女郎版”的产品。

而降级则是指大幅下调一些高端信用卡的权益。根据浦发银行2023年11月15日发布的公告,2024年浦发银行的部分高端信用卡权益大幅下调,相关权益调整涉及浦发美国运通白金信用卡(通称浦发AE白)、浦发美国超白金信用卡、VISA御玺信用卡等,涵盖的权益调整内容包括里程兑换、文旅门票权益、保险权益、生日礼遇权益等。

信用卡权益大幅缩水自然招来了客户的强烈不满。比如曾被誉为“神卡”的浦发AE白,公告发布当天,就有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发帖吐槽说:“多年浦发AE白客户,权益一降再降,当年的神卡维持不下去了,今天看到银行发的调整2024年权益的通知,真没法看了。”

新一届管理层半年多来的调整,似乎已经显现成效。2024年一季度财报给出了一份久违的净利润增长10%的成绩单。但是,对浦发银行来说,上述举措还是太“小“了,还需要新一届管理层拿出更“大”的举措。

4月29日举行的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一季度财报发布会上,张为忠领导的新一届管理层首度集体公开亮相。按照张为忠的说法,2024年一季度新一届管理层已明确提出一个被称作“数智化”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全行“第二增长曲线”。

新战略没有明确提“轻资产化”,但数字化和智能化何尝又不是轻资产化呢?对浦发银行的挣扎转型以及张为忠团队的新战略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申请转载、对稿件有异议或投诉,欢迎联系微信号fxyay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