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看到一条特别离谱的新闻。

河南一名23岁女生,怀孕7个月,因水肿去医院治病。

隐瞒怀孕,后被误诊肾病,最终治疗无效身亡!

1天时间,阅读量高达1.9亿,被26家媒体转发 。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女生的悲惨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怀孕却被误诊肾病治死

此新闻一时引起社会多方关注。

笑着走进医院,短时间内为什么人就没了呢?

小庞本该就读大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恰逢过年阖家团圆。

他们却发现,许久未见的女儿胖了很多。

干起活来气喘吁吁,多次和妈妈说肚子痛。

2月7日,父亲带她至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当医生询问个人史时,小庞谎报了末次月经的日期。

医生根据问诊、临床症状,认为她患上了肾病综合征,分诊到肾内科进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院期间,给予了肾脏穿刺活检,还使用了激素、抗凝等药物。

多日的查房记录上,也标注着“肾病综合征、肾病面容”的特征变化。

除夕夜,一家三口也是在医院度过的。

住院4天后,小庞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

经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后,主治医生下达了利尿剂、平喘药物的医嘱。

更换治疗思路,病情仍未得到改善,甚至更糟。

第2天,转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在这家医院,小庞被暂时救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根据查体、临床表现,怀疑小庞与孕晚期症状极其相仿。

询问父母,父母坚称女儿单身。

在医生的坚持下最后做了B超检查。

结果提示,23岁的小庞已经怀孕7个月了,而且胎死宫内。

致命的是,前几天抢救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孕期应谨慎使用的药物。

前因后果,导致了妊娠后期一系列的并发症,多器官衰竭。

医生通过剖宫手术取出了死胎。

8天后,小庞还是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

急症却隐瞒病史,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窗,后续抢救也是无济于补。

生命之花,绽放在瞬息,凋零于意外,令人扼腕叹息。

父母认为是医院误诊害了女儿,难以接受事实,申请有关机构进行鉴定。

6个多月了,此事还未盖棺定论。

父母仍在上诉,呼吁更多部门的介入调查。

6月1日,邓州市卫健委发布了通报,已成立工作专班,调查事故原因。

进一步的调查,他们会继续跟进。

直到现在,小庞的遗体还未入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真正杀死她的元凶,

浮出水面

整个事件中,父母以为的“肥胖问题”是去医院的起因。

去医院前后,全程陪同。

然而,小庞怀孕的事情,即使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自始至终对父母只字未提。

但凡医生能早点察觉到小庞情绪上的异常,定能及时止损,挽救生命。

但凡这个家庭善于沟通,也不至于悲剧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小庞勇敢些,住院期间说出真相,也能活命。

在生死攸关之际,一语真言足以拯救生命。

急诊就医,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发现及时,紧急处理,要以保住性命为先。

患者隐瞒的情况下,医生只能凭临床经验做出判断。

医生不是神仙,没有透视眼,隐瞒病史延误病情,非独此一例。

所以,“患者隐瞒病情,难道医院查不出来吗?”这种引导性评论是错误的舆论导向。

医院方面的追责还在继续调查中,相信有关部门定会还社会一个真相。

小庞的事,令人惋惜和同情。

事件的背后,还有第三个凶手——这个家庭存在“述情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述情障碍”呢?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失语症”或“情感表达不能”,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视为人格特征。这类人无法正确地表达情感、感知辨识情绪,仿如一个冷漠的机器人。

“述情障碍”,是一种情感上的隔离。

他们是一群无法说出情绪,与世界“失联”的人。

家庭中,亲子关系会因此变得比仇人更冷漠。

北京市曾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一项的主题是“你对待父母的态度”。

数据结果,不忍直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

56.28%的孩子极度厌烦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害怕父母;

不到5%的孩子选择喜欢父母的选项。

婴儿时期,每个孩子都是无助的,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是本能的,也是无条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与父母产生渐行渐远,甚至衍生出对父母的厌烦。

幼年时期,孩子们的认知不足,情感表达的能力也处于萌芽状态,这个阶段,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环境,都能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

在某些家庭中,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被无情压制,情感需求被漠视,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被催促着独立。

有些家庭不会沟通,没有沟通,甚至暴力沟通。

这种沟通的缺失或扭曲,阻碍了孩子情感表达的能力,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不信任和恐惧的种子。

这样的生长环境,是断层式的。

述情障碍的存在,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父母开始意识到并想去努力克服时,首先要学会爱的表达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好的亲子关系,

是学会好好说话

你的身边,有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吗?

还真的有。

前段时间,出现了一件毁三观的事件。

小言是一名浙江某大学的女大学生,被男同学开玩笑抽走板凳,导致肋骨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7-8肋骨骨折,需要胸带固定,活动不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之伤,岁月可愈。

心灵之伤,似石沉大海,时光难抚。

事后,男方家长认为,小言的伤是同学间嬉戏打闹造成的小伤,言语间嬉皮笑脸,完全不当回事,不肯赔偿医疗费。

小言把事情经过发布在社交平台,寻求帮助。

学校得知后,多次勒令她删除消息,甚至要求道歉。

这才有了后来的“我遭受不幸,然后为此道歉”让人心疼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言对学校、涉事方的处理意见不满,提起上诉。

在维护自己的过程中,父亲责怪她无理取闹,认为她的做法是敲诈男同学。外婆也说:

“为什么人家抽走你的板凳,而不是其他人的,一定是你有问题。”

父母竟然与其断绝了关系,对小言又是当头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委屈无处哭诉,亲生父母再次在伤口上撒盐。

谁会想无故受伤?

家庭中没有好好说话的氛围,对情感冷漠,导致分崩离析。

又是一个“述情障碍”的家庭,温情缺席,冰冷如寂。

那么,该如何预防“亲密关系的杀手”呢?

(1)自省,和子女共同学习沟通

孩子一天天长大,与父母沟通的欲望逐渐变低,回答问题亦是敷衍隐瞒。

“我不敢说,说了怕被打被骂,还不如不说”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声。

父母本是最亲近的人,何时变成了最疏远的陌生人。

有些父母,把以上情况认为是孩子长大了,有心事了,无关紧要的事不说也罢。

何曾想过,这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微末不言,岁月累加,终将酿成大错。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要怎么做?

首先,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双方意见不统一立马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换位思考,想一想孩子的感受。

最后,想想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能保持家庭和谐,互相接受。

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学习沟通,矛盾误解自然减少。

先自省,以尊重为前提,去寻找合适的沟通方法。

(2)觉察,提高情感感知力

你与孩子达到过“共情”吗?

有时,他们虽然不说,但表情、行为等等,均是侧面情感反应的直观因素。

然而,有些父母情感感知力迟钝。

孩子可能释放过寻求帮助的信号,但未被察觉。

有过一次被忽视的感受,就有了失望,从此拒绝分享。

阿德勒曾说:“只有当我们感觉到可以和这个人无拘无束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爱。没有自卑感,也不会有优越感,始终保持平静自然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爱。”

提升情感感知力,让孩子感到安心和踏实。

家庭氛围,自然会慢慢变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述情障碍”,不仅是个体心灵的枷锁,更是家庭关系的裂痕。

它像无形之墙,情感之阻,让爱遥不可及。

但请记住,爱与理解的力量,是穿透之光,是自由之钥。

不再因“述情障碍”而错失关怀,不再让沉默成为悲剧的导火索。

父母应正常表达爱和关心,打破沉默的壁垒。

请告诉孩子:

我是你的避风港,是你的星辰 ,可以无条件被信任。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海洋中畅游,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愿万家灯火皆温情,所有悲剧不再发生。

作者|鱼籽酱·爱笑的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