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针对单一区域、线、点上的局部管理,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风险、资源利用、产业准入等一整套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融入“一张图”“一清单”管理,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各地提供了主动管理的制度工具。重庆市奉节县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建设项目准入和选址提供全程指导服务,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四川省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水运等交通规划编制过程中,基于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的分布,合理确定路网密度和选线方案,降低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将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约束等立在前面,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贵在精准。基于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区域特征,通过环境评价,不同地区被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已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近4.5万个,建立起较为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了不同空间尺度有针对性的准入管控要求。做好逐级分解和落地细化,一把尺子量到底,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还应加强政策衔接。比如,要从制度、成果、应用和工作保障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衔接。京津冀3省市加强区域、流域和海域协调,基于生态保护空间和环境质量底线约束,严格产业疏解和承接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合理引导钢铁、石化产业向沿海集聚发展。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融入工业园区规划中,优化厂房、能源供应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等位置,构建科学、合理、环保的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实施机制,做好跟踪评估,健全监督管理,将实施情况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才能形成制度合力,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做好精细化治理。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抓手,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定能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来源 | 人民日报

记者 | 寇江泽

编辑 | 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