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靴子终于落地。继美国之后,日前,欧盟宣布对中国进口汽车加征关税——拟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征收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理由是“保护本土汽车制造业”。

这种两败俱伤的政策,不仅引起了中国有关部门的强烈抗议,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等欧盟主流车企,也同样对该政策极度不满,需要指出的是,欧盟一意孤行的做法,并不能阻挡中国车企全球化的决心,反而在各种严酷的环境中锻造出真正的实力。

损人不利己的政策

损人不利己的政策

欧盟的关税政策,并非是一视同仁,而是美其名曰“抽样调查”。

根据此次预披露信息,关税分为三档:针对样本公司征收的税率、针对未被全面调查但接受了问询公司的平均税率、未接受调查公司的税率。

在被抽样选中的三家车企中,上汽集团面临加征的关税税率达38.1%,税率最高;吉利汽车和比亚迪面临加征的税率分别为20%和17.4%。其他参与调查但未抽样的中国生产商21%。

表面上看,三家企业很不幸被抽中,但实际上,所选的三家企业是有意为之——2023年上汽集团在欧洲十三国的出口量最多,出口量为242861辆,其次是吉利集团和比亚迪,分别为22486辆和15976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欧盟的政策直指中国出海的龙头企业,尤其对刚刚在欧洲立足的吉利和比亚迪来说,更是当头一棒。

“对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深感失望。”率先对该政策做出回应的上汽集团,在其声明中表示,相关措施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期望欧盟能够认真倾听中、德两国汽车企业的呼声,坚决避免人为设置新能源汽车贸易壁垒,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紧随其后,吉利控股集团也表示,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损害欧洲自身利益。

比亚迪对此事尚未置评。但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黑马”,比亚迪一直不走寻常路,比如,当各大车企对制订出海战略格外热衷时,比亚迪却花费更多精力去造船。首艘滚装船“ 开拓者 参数 图片 )1号”已于今年1月在小漠港首航发运,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有7艘同类型船只陆续投入运营,以缓解出口运力不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它受波及的企业,如蔚来汽车也强烈反对用加关税方式阻止全球电动车的正常贸易,这对于全球的环保、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阻碍而非促进。

此外,外交部、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中汽协、中国机电商会等也纷纷发声,欧盟此举不仅损害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合法权益,也将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

阻挡不了全球化决心

阻挡不了全球化决心

中国企业在出海进程中政策的不确定性挑战正加剧。

频频挑起的贸易摩擦对全球经贸体系带来影响,可谓是损人不利己。按理来说,欧盟的政策,应该是利好当地车企集团的。但出乎意料,这些车企也“反水”了。

目前,包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奔驰、宝马、大众均对欧盟反补贴调查初步结果发表声明,称其为“错误的决定”。

在此之前,美国也同样对中国做出了加征关税的决定。美国白宫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将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半导体、医疗用品在内的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

根据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美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目的地,2023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约135.49亿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20.8%,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上升至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非电动汽车锂电池(主要为储能电池)和电动汽车锂电池生产材料天然石墨及永磁体有两年豁免期。综合来看,此次美国加征关税象征性意义更大,实际影响相对有限。相比之下,欧盟举措显然更有杀伤力。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关税像“拦路虎”,但也依然阻挡不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决心。以国轩高科为例,将发力潜力最大的两个区域,欧非和美洲板块。

国轩高科董事会秘书汪泉表示,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地区,新能源整体渗透率仍比较低,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还没达到10%,“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兴起。中国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优势,叠加产业链整体优势,在海外非常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去年9月,欧盟宣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但事实上,出口欧洲的国产车价格普遍较国内价格贵,甚至翻了倍。比如比亚迪 海豹 的售价为4499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国内价格则为18.98万元起;ATTO 3售价3.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国内对应车型 元PLUS 的售价13.58万元起; 汉EV 售价高达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国内起步价为20.98万元。

中国车企因为关税再次推高价格,造成的两个结局是,当地消费者被迫以更高的成本购买新能源汽车,但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对中国的电气化、智能化感到惊叹,并不会因为更贵而放弃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

以供应链出海应对

以供应链出海应对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对中国车企来说,短期来看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中国企业也在不断练肌肉,积极应对不利影响。

与过去以产品出口为主的“走出去”不同,中国企业正转向产业链出海,以更深入地拓展海外新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12月,比亚迪就曾表示,将在匈牙利建立一家电动汽车工厂,成为第一家在欧洲拥有生产基地的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商。

以至于,当欧盟关税政策发布之后,由于影响好于预期,比亚迪股份竟然领涨,股价创出年内新高。

除了汽车企业,包括亿纬锂能、欣旺达、国轩高科等也加速在全球布局,不仅仅是技术合作、技术出海,而是扎扎实实把产业链落地在当地,进行本土化的全产业链供应和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关税壁垒举措对产业发展反而有一定促进作用。壁垒越高,我们的优势是不是越来越大?”汪泉说,国轩高科出海计划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实际上欧美都在帮助中国企业天然形成了壁垒。

这意味着,除了加速推动龙头企业在欧美等地进行本土化组装,关税壁垒也将使得中国整车厂群体将变得更加集中,即强者恒强的“寡头效应”。当然,对新势力等车企来说,扩张计划可能受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点评

爱点评

从模仿到被学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汽车正在全球形成自己的品牌号召力。他们的竞争对手,早已经不是跨国车企,而是中国企业自身。中国汽车出海,千万不要重蹈多年前东南亚摩托车出海的覆辙,不搞窝里斗和恶性竞争,中国车企方能在这场挑战中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