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消息称,中国针对欧盟的猪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以回应欧盟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工业界指控欧盟猪肉行业存在“大规模”补贴这一事件发生的同时,中国正面临着欧盟准备增加中国电动车关税的无理计划,中方这一回应,可谓是给欧盟“上了生动的一堂教育课”。

中欧猪肉纠纷的起源

近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启动针对欧盟部分猪肉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这一调查涵盖了鲜肉、冷肉及冷冻猪肉,包括猪内脏、猪脂肪(不含瘦肉)以及猪肠、膀胱和胃等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在欧盟上周决定从7月4日起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最高38%的关税后,中国的回应。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每年消费的猪肉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猪肉在中国的肉类消费中占比约60%。2023年,中国国内猪肉产量达到了5794万吨,而进口量则为155万吨。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猪肉及其产品的进口来源,2020至2023年间,欧盟的猪肉产品占中国总进口量的54%左右。

这次反倾销调查不仅是对欧盟猪肉出口的一次正式回应,也体现了中欧两大经济体间的复杂贸易关系。

据中国动物农业协会提出的调查申请显示,欧盟过去几年以低价在中国市场倾销猪肉及其产品,对中国的猪肉产业、相关养殖产业及农民的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学院教授崔宏建表示,中国在考虑对猪肉贸易采取行动时,主要考量是这些商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是否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调查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中国还可能考虑到如西班牙和法国这样的主要猪肉出口国,也是推动电动车关税提升的关键国家。

崔宏建还指出,尽管北京可能不希望贸易摩擦升级或走向贸易战的前景,因为这将伤害双方,但同时,中国需要提醒欧盟必须考虑到双方的全面经贸互依性。

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旨在保护国内产业同时也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

欧洲在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处理方式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如果处理不当,最终可能再次损害欧洲的农业部门。这一点值得欧洲严肃考虑。中欧之间的这场猪肉之争,不仅是商品的交易,更是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峙的一种体现。

欧盟的猪肉生产与过剩问题

欧洲的猪肉产业因为本地消费习惯(如不食用猪内脏等)和大规模的补贴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这种过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政策上的挑战。欧盟将这些过剩产能转移到中国市场,不仅影响了中国本土的猪肉市场,也激化了贸易争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两大经济体之间复杂互动的一部分。例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可能部分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但也反映了对中国技术快速发展的担忧。

相对地,中国对欧盟猪肉采取反倾销措施,也是在用贸易政策来回应和平衡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贸易策略越来越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中国和欧盟的这场贸易纠纷,不只是关于猪肉,更是各自维护国家利益和推进国家战略的体现。

中国通过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土产业是对欧盟通过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新兴产业的一种回应,双方虽然看似都在利用贸易政策来调整国际竞争的格局,但是中方的回应明显能让欧盟感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破坏力”,希望欧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堂课的“含金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中国的猪肉产业一直是国家食品安全和农民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的猪肉如果以低价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将对本土猪肉产业形成冲击,影响养殖户的收入和生计。

因此,这次反倾销调查不仅是贸易的回应,也是对农业基本盘的一种保护。

稍作小结

面对未来,中欧两大经济体需共同考虑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

建议双方深化对话,通过协商解决贸易问题,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贸易摩擦。此外,中欧应加强在其他领域如环保、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平衡和缓解仅限于贸易领域的紧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中欧猪肉贸易的背后,是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间经济利益重组的大趋势。

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些复杂的经济政策和国家策略,我们能更好地洞察未来的国际关系走向,以及如何在全球经济中寻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