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项起,《玫瑰的故事》就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一路走来收获了太多关注。

一来,导演汪俊和编剧李潇都是都市题材的创作好手,都得到过白玉兰奖的认可,再加上刘亦菲的加盟,充分引发观众期待;

二来,这部剧由近年来在都市剧赛道上领跑的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出品,尤其是新丽在亦舒IP的改编上经验丰富,还未曾失过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它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如何在女性剧的熟地上种出与众不同的植物?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带来的观众趣味更迭?如何脱离被“标签化”的命运?

故事追完一半,两个关键词在我脑海中浮现:叛逆、专业。

说它叛逆,是因为它的不迎合。

玫瑰的故事》写爱情,但不写补偿性的浪漫主义;它写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但不是迎合观众想象的理想主义。它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一个敢爱敢恨的成长型大女主。它不走爽文的捷径,一样让观众很有代入感。

说它专业,是因为它通过实用而极具想象力的符号运用、巧妙的交叉剪辑、细致的影像细节,不断吸引着观众移步正片。

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分析着它埋藏的符号隐喻;短视频的解说区,无数自来水引导着用户观看原片——在每对爱情结局已然注定的情况下,它用专业安抚了舆论的浮躁,留住了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城市生活越来越精致,网上声音越来越喧嚣,人们的神经不得不在文艺作品里借助更强的刺激和更重的口味来获得安宁的时候,《玫瑰的故事》用叛逆和专业正本清源,为疲软的都市剧打入了一剂强心针。

卷入感:从玫瑰到亦玫

卷入感:从玫瑰到亦玫

《玫瑰的故事》首先给我留下鲜明印象的,是人物塑造和场景调度。

原著里,女主就叫黄玫瑰,而在剧中,她成了黄亦玫:亦舒的亦,玫瑰的玫。

黄亦玫美丽且热情,奔放且自由,由刘亦菲来饰演再合适不过。黄亦玫打扮时髦,滑板轮滑出场飒爽迷人,因为招男孩子喜欢常惹来“麻烦”,但她从不放在心上,因为错不在己,凭啥多生烦恼,主打一个精神不内耗,堪称“人间清醒”,俨然一幅当代独立女性的做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难道《玫瑰的故事》要给我们上演一出都市大女主的恋爱爽文?

主创迅速告诉观众,不是。与行业精英庄国栋(彭冠英 饰)相识之后,黄亦玫上头了,熬夜做项目策划案,只为借机与他接近;让哥哥黄振华(佟大为 饰)出谋划策,屡出妙计引起庄国栋的注意,最后更是打起直球,一通电话互诉衷肠。

在观众的认知里,刘亦菲即使是谈恋爱,也该是清冷理性,而《玫瑰的故事》却挖掘了黄亦玫情感需求旺盛的那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剧集的场景风格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著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编剧结合观众喜好和自身的写作特点,将故事移植到了新世纪初的北京。

但值得玩味的是,除了开篇时的场面调度还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之后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摩天大楼的办公室、现代感十足的餐厅,以及逼仄但温暖的家里。透过这些场景的窗户,观众可以看见闪烁的灯火和其他建筑物,唯独看不见一座城市特有的性格——它们仿佛可以出现在新世纪之后的任何一个大都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应当是主创的刻意设计,剧集模糊了地域和时空,为黄亦玫添加了当代独立女性的性格,讲一个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中产家庭女性如何爱人、何以成长的故事,也呼应着时下观众对“自我”的关注。

成长感:敢爱敢恨勇于自省

成长感:敢爱敢恨勇于自省

但是,写女性成长,一定要通过爱情吗?

《玫瑰的故事》清晰地表达了爱情对黄亦玫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在前期的大段叙事中,主创精心安排,着重体现了黄亦玫身上多层情感需求的获得与满足。

谈原生家庭,她家境殷实,家人关系和睦,有小吵小闹但无刻骨仇怨;

谈自我实现,她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事业上的成功仿佛只是时间问题;

谈女性友谊,她不仅招男生喜欢,也受女性欢迎,新入职就几乎和两位女上司处成了闺蜜……

要说一帆风顺的人生中还有什么缺憾,应当是还没吃过爱情的苦了。

这是黄亦玫独一无二的地方。她不是一个被网络流行符号堆砌起来的女性形象,从不把“女性独立”等口号挂在嘴边,却真正实现了选择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她敢爱,爱情来了就大胆追逐,哪怕要暂时牺牲掉自己的事业,她也敢一手请假书,一手辞职信,只身飞往巴黎与恋人相聚,不管旁人眼光,只求随心而动。

所以她敢恨,失恋了就痛苦,把美好的记忆砸个稀巴烂,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

最难得的是,她敢于自省。

这是我观剧时最受触动的地方,作为一个男性观众,即便设身处地代入庄国栋的视角,也依然觉得他过于自私,是这段感情的过错方。黄亦玫的真心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

可黄亦玫怎么说?

“他追求事业成功的满足感,我追求情感的欲求,两个人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都是自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成长,这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既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也有接受失去的勇气。

本剧的编剧之一李潇说,“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你爱的人,要不然是跟你特别相像的,你用爱他(她)的方式来实现爱自己这个命题;要不然是跟你完全相反的,你用爱上自己对立面的方式来完善自己。黄亦玫经历这么多的情感故事,但最终指向的都是她自己的成长。”

心理学家弗洛姆也说,“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

黄亦玫身上的理想之处在于,她好像生来就有爱人的能力,从不权衡利弊,从来都顺从心意,这是多难得的天赋。

所以,当她遇到方协文(林更新 饰),当方协文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里处处有她时,黄亦玫又一次沦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剧集创作的一大矛盾在于,观众日益增长的爽感和代入感的需求,同传统的戏剧创作规律之间的矛盾;人们承受能力的脆弱和对确定性、安全感的追求,同创作中戏剧冲突充满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观众总是恨不得把一份各自眼中的标准答案㧾主角脸上,唯独忘记了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有意义。看剧如果只看结果,那这门艺术形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细节回响连绵不绝

细节回响连绵不绝

最后想说的是,《玫瑰的故事》用数不清的细节,再一次凸显了长篇叙事的魅力,这也是自来水们一再向路人强调“一定要看正片”的原因。

它体现的是导演和编剧之间的默契,以及对专业的追求。一方面,在已播出的剧情中,黄亦玫和两任男友的故事似乎是不被预见的、自然流淌出来的;另一方面,种种细节又不断提醒着观众,一切皆有预兆。

比如方协文,表面上对黄亦玫体贴入微,但他为接近黄亦玫,背地里做了很多设计,包括去餐厅打工、临时租房子等。虽说追女孩要花心思,但就是越看越不对味。

直到看见他用黄亦玫送的花瓶种葱,一下就暴露了实用主义的本性。黄爸爸更是一针见血,看破他的迎合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上帝视角,能一眼看出他和黄亦玫的不搭,但当局者迷,黄亦玫虽然修了心理学,可在洞察人心这一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比如黄亦玫和庄国栋的这段感情。他们在宴会上的初相见,是黄亦玫对庄国栋上头的开始,而在巴黎,仍是一场宴会,由于庄国栋的自私表现,黄亦玫突然就对这段感情下了头。

他们的相恋始于一场大雨,分手时终于另一场大雨。当观众翻看两人过往的甜蜜瞬间时,发现他们初次发生关系时那个偶然摔碎的杯子早已预示了一切。

如果《玫瑰的故事》能将这种细致的拍摄风格延续至尾声,那我毫不怀疑它将有一个良好的长尾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玫瑰的故事》在播出成绩上已经给暑期的剧集市场带来一股暖意:

目前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显示,其实时收视率峰值达到2.0926%,位于黄金时段平均收视率TOP1;腾讯站内热度峰值也达到了30362,打破了腾讯视频都市剧站内热度值最快破30000的纪录。

回顾今年上半年的剧集市场,这也是新丽出品的剧集中第三部打破30000的作品。

第一季度的《与凤行》,实现了剧爆平台热的多方共赢;第二季度的《庆余年2》,凭借超过55%的市占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剧王”;紧随其后,新丽传媒又有一部口碑与热度俱佳的《玫瑰的故事》问世。

这三部剧,对应的正是新丽传媒创作精品化、题材多元化、类型系列化的策略。

可以确定的是,贯彻这三条运营策略的新丽传媒,通过连番产出的大剧好剧,不仅在业界树立了优秀的厂牌形象,更在观众群里形成了“新丽出品必是精品”的普遍印象;不仅找到了长篇剧集应对其他文娱产品竞争的制胜法宝,更为这门艺术形式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信心。

【文/许心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