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高中毕业,回东沟公社东沟大队九生产队当了记工员,不久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委员。1977年,鄂城县决定在东沟公社磨刀矶建节制闸,以解决30万亩农田旱涝问题,我被抽调到东沟公社节制闸指挥部。当时,高性宽在县指挥部,就这样,我认识了高性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时期的高性宽戎装照

在工地,高性宽负责爆破技术指导与安全管理。爆破俗称“放炮”,因为他管“放炮”,我们都叫他“高大炮”。高性宽是北方人,性格豪放,我们这样叫,他也乐意应。

在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下,爆破很重要。因为是开新港建新闸,土石方全靠爆破后再由人工挑土开港,所以爆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进度。

我在指挥部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高性宽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到了工地,他一改平时说话直来直去的样子,就像一名侦察兵进入前沿阵地,仔细观察工地的每个地方,然后制定方案、确定爆破点,待报批后再组织实施。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从未出现安全事故。

与高性宽相处一年多,有两件事最难忘。一件是排哑炮。记得那是年关将至,大雪纷飞,工地上还在赶进度,没有休息。也许是因雪水原因,有一处炮点成了哑炮,如果不排除,就会严重威胁民工人身安全。

哑炮怎么排?高性宽坚持自己上,他说他是当兵出身,排哑炮有经验。站在远处安全的地方,我亲眼看他像一名战士,动作敏捷又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接近炸点,大约半个小时后,他举起一面绿旗,哑炮排除成功。我原以为,排哑炮是用炸药去引爆,谁想是近身排除,真的十分危险。

还有一件事是夏夜纳凉。到了夏天,屋里特别热,蚊子特别多,工地上没有电扇。一到晚上,大家各想各招,哪儿凉快到哪儿睡,有的在树上拉吊床,有的上船蹭湖风。我亲眼见到高性宽拎着一张席子,铺在工地的土墩子上,摇着扇子睡到天亮。

这两件事,不仅感染了我,也让我深深记住了高性宽。1978年,我响应祖国的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我心里有两个榜样,一个是雷锋,一个就是高性宽。入伍不到10个月,我入了党,一年内7次受到嘉奖。

1983年复员,当时有两条路摆在我面前:要么回乡务农,要么进城打工。怎么选?我找到在县水利局工作的伯父,请他帮忙拿主意。去的那天正碰到高性宽有事找我伯父商量。几年不见,我又穿着军装,高性宽一开始没认出我。“高局长!”我主动敬礼,并汇报了想进城务工的想法,但伯父劝我回乡务农。

没想到,一听到我伯父的话,高性宽脸色一沉,说:“国家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年轻人应该在经济部门闯荡。农村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了。家里的活儿,父母做得来,就让年轻人投身经济战场吧。”

就这样,我从一家钢厂临时工干起,又经过不断学习取得大学文凭,得到有关单位的重用。对于我的成长进步,高性宽知道后十分高兴。

我伯父与高性宽住门对门,去伯父家时经常碰到他。有一次,正好碰到他准备外出,一见到我,他坚持要我去他家坐坐。这时我才看到他当兵的相片,但还不知道他打仗剿匪立功受奖的事。

也许是有缘,高性宽的一个女儿与我爱人同在一家企业上班。他知道此事后,与我的互动更多了。后来企业转制,他女儿下岗。尽管他知道我的工作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相关,但从未向我提及他女儿之事,只说听从组织安排。

直到今年4月28日高性宽去世,我才知道他是一名立过特等功的老兵。有感于此,也激起我这个老兵对自己敬仰的老兵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涂传平,男,湖北人,客居广东惠州。

1982年参加武汉军区文学创作学习班。2006年开始创作《红门战将》等5部长篇小说,并陆续出版和发表。《梁子湖少女》在《广东文学》2022年03期上发表,获广东文学年度(双年)长篇小说奖。40多年共获省级以上奖12次。《红门战将》在凤凰网、起点中文网上发表后,被20多家网转载,点击率超过100多万。2015年上线读书、手机凤凰网。百度百科、360百科等收录为“文化人物”。《太阳影子》被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引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出品 |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口述 | 涂传平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 李洪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