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嬛嬛

编辑 | 闪电

美编 | 李雨霏

审核 | 颂文

“到农村去”已成为当代年轻人中的一股新潮流。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近两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一趋势还在蔓延。

特别是今年,中央财政支持招募了3.4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政策的扶持让这一趋势进一步加速。

返乡的人才不乏对故土的热爱和个人对理想与价值的追逐,但更多的是,故乡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为农业智慧化打下根基。

1、拼多多的农村基本盘,越来越扎实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农业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的存在时间远长于工业,它的屡次革新,对全人类来说都意义非凡。

虽然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在大幅提高,但农业发展却显得滞后,存在两大痛点。

第一是农村缺人,尤其缺农业人才。

七人普的数据显示,我国15岁—39岁的年轻人常住在乡村的比例低于30%,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可见农村青年劳动力呈外流趋势。

前不久,西部某省发布的关于“谁来种地”的调研报告进一步凸显了这个问题,该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4.7%,种粮副业化、老龄化、兼职化现象普遍。该省中部一地级市的务农主力军集中在51岁到70岁,约占务农人群的63.58%。报告还显示,该省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少、老龄化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指导服务需求,特别是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农业专业服务型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这种现象,在过去长达十几年里逐渐积累,高学历的年轻人不愿意务农,已经是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

第二是收入,毕业成为农民,或意味着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当留在城市的同学们月薪高于回乡的年轻人时,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待在农村。

现在,农业科技普及不足,规模化农业、产品与服务标准化不足,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中泰证券发布的《互联网行业农业数字化专题研究》显示,我国农业数字化渗透率低。从国内对比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农业)数字化率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同时,农产品销售能力不足,多层收购批发分销环节分利,导致农民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两个痛点叠加,后果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如果没有新生力量在农村持续创新,中国18亿亩耕地、人均1亩多,远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很有可能面临在“饭碗”方面的卡脖子问题。

立足国情,和农民距离最近的互联网企业拼多多,这些年已经逐渐向农业生产的前端延伸——拼多多早已不止于助力“农产品上行”,一直在科技和人才两方面着手,关注并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大问题。

2、广阔农村,“技术流”大有作为

解决农村青年劳动力和收入的问题,顺序要倒过来,解决好收入,人自然就回来了。在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努力的印记。

为了提高收入,“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更在意“市场化”了。

最近正在决赛阶段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主题是探讨植物工厂建设、生产的更多可能性,将一只20尺的标准集装箱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智慧种植方案进行生菜生产,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花费少的团队获得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本次比赛种植的生菜品种“优雅”)

为什么要研究植物工厂?因为农业的发展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现代农业即便拥有高效的化肥、农药、育种、农业机械等,但依然无法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是设施农业第一大国,但超过一半的设施农业以简易型为主,正处于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

所以“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自第一届开始就围绕农业基建设施展开攻坚,胜负之外,通过比赛收获的经验来打造标准化样本,探讨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和落地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国内市场上已投入使用的集装箱式植物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还成为农业学子交流切磋的一场“盛会”,目前国内很少有这样的智慧农业种植比赛,让大部分农业从业青年,多聚在一起、多讨论,才能找到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2024年的农业青年氛围,就像十五年前的互联网青年一样。

拼多多举办的各类农业赛事中,还希望拆掉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

今年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与往届相比,着重于探索解决植物工厂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也吸引了更多“产业派”队伍的加盟,由于初赛团队整体水平较高,为探讨植物工厂建设、生产的更多可能性,今年大赛决定把晋级的团队从4支增加至6支。

此外,拼多多连续两年支持科技小院大赛,不少队伍在比赛中直接摸索出了一套以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多主体参与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在研发端,由科技小院负责剖析问题,打造高效的生产模式;在销售端,联合政府、高校、农资企业、电商平台等多主体,拓宽销售路径,提升农民收入。

有队伍的新模式推广后,仅辣椒一种作物,单季每亩增收953元。

研发出更高产、高效益、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自然能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带动从业人员收入的提升,让整个产业链进入到良性循环。

而更多高质量农产品通过拼多多来到消费者的眼前,也会进一步加强拼多多高品质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所以,拼多多在广阔农村中,除了是推动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商业合伙人”,还增加了另一个角色——田间地头的“技术共研者”。

3、新农人,因为拼多多的带动回到家乡

拼多多的投入,让回乡的年轻人看到了确定性的收获,这种确定性已经开始显现。

在甘肃环县,一个985高校毕业的小伙儿,加入了家乡人民一起卖羊肉致富的新篇章里,将自己的知识融入一只“羊”身上,助力县里一个本来只向B端供应羊肉的企业,实现“BC”端两手抓,还利用自己的专业项目管理,带动羊肉分割车间工人更高效地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

在湖北,拼多多联合当地的莲藕产业,为本来想去外省打工的劳动力,提供了一种收入的“确定性”。他们不再因第二天没活而焦虑,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笔不错的收入,高的时候每天能有700元。藕有了稳定销路,挖藕人可以回家慢慢享受一天里的休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当地莲藕产业带中的一个环节)

在拼多多农产品零佣金、百亿补贴资源倾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

回顾前些年的金融热,无非是金融可以带来足够的回报,农业也是一样,当农业可以带来足够的回报、当农业大学成为热门的报考院校、当农科学生被企业争抢、农村再度恢复喧闹,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地去赚钱呢?

所以不难发现,拼多多一直在根据不同时代背景精准找到吸引年轻人回乡的“着力点”。例如大部分初加工产品,利润永远是微薄的,拼多多扎根农业后,联合当地的年轻人改变农业、真正发展特色农业,并不是单纯地为农产品找销路,这样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收益回到家乡,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以拼多多平台为桥梁,拼多多正在打造一个生态圈,上连渠道,下通供给,周边围绕的是消费者、品牌、科研机构。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持续多年的“百亿补贴”,在消费端带来巨大的流量;再通过“农云行动”,将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相连接;最后在平台上推动农产品产业带供应链升级、产业提质增效。

增强了乡村人口、产业、就业综合承载力,年轻人自然会返乡以创业带动就业。而新农人的回归,也推动中国农业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粮食基本盘的大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拼多多一直没有忘了在中国农业一线“务实”的坚定站位。

农业是一个先利他再共赢的行业,拼多多正在用农业为先、科技投产、价格普惠、服务细致的方式,将城与乡、人与人紧密连接在一起。大山美食、产地特色、优质国货都拥有了自我展现的新舞台。而每一个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也都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注:文中题图来自界面新闻图库。